原來三生有幸、想入非非等字,都演變自佛教名相?全球首部《中國佛教文學史》問世⋯⋯

(圖:佛光山)

「佛教在中國文學史上,開花結果了。」佛光大學及佛光文化出版社網羅二十二位佛教文學學者,以四年時間編寫全球首部《中國佛教文學史》,讓讀者在文學饗宴中,飽參禪悅法喜。

佛教東傳兩千年,對中國文學影響深遠。書中分為文人創作、僧人創作、佛經文學三大範疇,包括禪師禪詩、俗曲民歌、譬喻文學等。多位作者以淺白用語,彙整了中國佛教文學的精華與發展理路,既適合普羅大眾閱讀,也可作為大專教育的文學史參考書籍。 

佛教對文學的影響

3月21日的新書發表會上,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發表「佛教與文學」專題演講,期間滿場觀眾笑聲、掌聲連連。

法師舉例:一絲不掛、三生有幸、想入非非、因緣、五體投地、無明、眾生、果報、般若、瑜伽、六根清淨等詞,都演變自佛教名相,讓漢語詞彙更為豐富。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句「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其實出自《六祖壇經》。佛教東傳後,漢地更新增了三世、輪迴、六道等觀念。由此可見,佛典翻譯對漢文化影響深遠。

此外,佛典故事也為兒童文學提供了各式各樣的題材。例如「本生故事」,佛陀過去世中曾為鹿王,統領上千頭鹿。其時的國王喜歡吃鹿肉,每天都有一頭鹿供御廚所需。有一天,輪到一頭懷胎的母鹿供饌。鹿王不忍,願以身相代,其善心感化了國王,下令國境從此禁殺鹿群。依空法師說:「這故事彰顯了慈悲、智慧,是兒童文學非常好的題材。」

出書因緣:三十年前在菩薩前發願

談起出書因緣,佛光大學人文學院院長、主編蕭麗華回憶,1992年她已有研究佛教文學之願,但當時學界並不認識其重要性。

後來她在南華大學發表有關佛教文學的演講,與佛光山法師結下善緣。在眾位學者、法師的支持下,此書才得以完成,讓她圓滿了三十年前在菩薩前發的心願。

《中國佛教文學史》上冊已由佛光文化出版社出版,下冊預計下半年推出。依空法師認為,這可說是「百年文壇盛事」。

(圖:佛光山)

延伸閱讀:

《維摩經》的文學審美

《維摩經》的文學審美(下)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