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四歲的他,從事「粧佛」藝術工作超過六十年,保留瀕臨失傳的粧佛技藝⋯⋯

八十四歲的葉勇助,從事粧佛藝術工作超過六十年,是台灣罕見的「粧佛」技術保存者。

葉勇助介紹,現在一般的佛像製作大多是木刻、玻璃纖維模型,能夠快速完成,同樣的造像,如果木刻需時一個月、塑膠模型一天能做三個;但如果是「粧佛」雕塑,至少就要製作三個月。

「粧佛」技術即是用泥土塑造雕塑,再把糯米、生漆一比一混合在紗布上,一層一層「敷」上雕像;每貼上一層貼布,就要等於一段時間才能進入下一個步驟,前後大約要貼四至九層,風乾之後,還要將裏面的泥土敲出來,「脫胎」再上色。

雖然製作時間較長,但粧佛雕像耐高溫,即使浸泡在鹽酸裏也不會受損,不會褪色、變形,所以不少兩漢、魏晉時代出土的造像,經過千年之後仍然大致完好。

粧佛的技術,在戰國時代曾有紀錄,在魏晉南北朝發揚,至今快要失傳,目前台灣只有寥寥可數的人懂得這項技術。

投入佛像製作,緣於他十五歲時在姐夫的店工作,看到一位福州師傅在修復佛像,漸漸覺得這樣很有趣。十六歲時他拜師學藝,一堅持就超過了六十年。

(圖:人間福報)

《中時新聞網》報道,葉勇助學習的技法包括「泥塑胎體粧佛」和「脫胎粧佛」和「木雕胎體粧佛」。學習的過程絕不簡單,單只是學畫眉毛,要練到兩邊眉毛都對稱,不能一高一低、一長一短,至少就要練一、兩個月。

不僅如此,製作佛像跟其他雕塑不同,菩薩的臉部表情要慈悲,還要畫到能讓觀者感受到歡喜心,差了一點感覺都不對;佛像手指比例也要正確。

近年,台中市文化資產處已將葉勇助的「粧佛」技藝,登錄為台中市的傳統藝術,盼有志者願意學習、傳承。

「要走這條路的人太少了,但我自己則是歡喜在路上。」葉勇助說。


延伸閱讀:
佛教藝術為何有療癒身心之效?它為我們,開發內在的覺性,提供一條自覺覺他的道路⋯⋯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