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修心就是種福田──佛教的三種福田

(圖:雲居山佛教)

佛經中告訴我們要獲得好的果報就應「於諸福田,歡喜敬養」。佛法將修福的方式比喻為種福田,田含有生長、收穫的意思,福田也就是可生福德之田,凡敬待福田,即可收穫功德、福報。

福田大致有三種:恩田,悲田,敬田。

恩田

《優婆塞戒經》中云,「報恩田者,所謂父母、師長、和上」。對父母、師長、善知識,於眾生有恩的人,我們能去報答、孝敬,這就是在自己的生命裏所播種下的恩田。

父母是給予我們生命的人,對我們有養育之恩,理當恭敬孝養。

師長是在我們成長過程中,為我們傳道授業解惑之人,包括為我們皈依受戒的師父。師父是給予我們慧命的人,所以要感師長恩。

悲田

悲田,就是從慈悲心出發,盡自己所能幫助千千萬萬需要幫助的人。從幫助身邊的孤苦老人、失學兒童,到救助貧困病人、受災難民,再到佛教倡導的茹素戒殺、隨緣護生都是。發慈悲之心,盡自己之力去幫助貧困之人,能造就莫大的功德。

佛法講福慧雙修,我們在做這些事的過程中,也可以修智慧。相較於簡單地給予錢,運用自己的能力聯絡醫院或學校,或是幫助他們找到一技之長,建立生存能力是更有效、更有智慧的做法。在菩薩道的修行中,利他與自利是一體的。當我們幫助他人的時候,其實是在幫助自己,付出的愛心和努力,不僅能使他人獲得利益,也能從中昇華自己的人格,又為未來培福,可謂一舉多得。

(圖:雲居山佛教)

釋迦牟尼佛在世之時,看到許多佛弟子「專施敬田,不施悲田」,有違眾生平等之初衷。於是便告誡弟子,那些貧窮孤老之人,甚至微賤如螻蟻,都是世間淒苦,他們生存的艱辛,比佛家「三寶」更甚。所以,對他們施以援手,就是修「悲田」,這樣的功德福報是最大的。當遇到剛好需要幫助的人的時候,一定不要錯過,這正是我們種植福田的好機會。

敬田

經言:「佛為大福田,最勝福田。」敬田就是諸佛菩薩、佛法僧三寶,也包括所有的古聖先賢,都是敬田。他們的恩澤普被一切眾生,拔苦予樂,賜予福祉,是一切眾生恭敬、供養的對象。

佛經裏有「貧女供燈」的故事:一個貧窮的女孩,剪下自己的頭髮賣錢,把所得的錢換取一盞油燈供佛,結果感得當生被立為皇后的果報。所以,布施如播種,可以種一收百,種百收萬,種萬收億,收穫百千萬億的功德。

《佛說無量壽經》云:「若有慈敬於佛者,實為大善。天下久久,乃復有佛。」

遇到佛不容易。現在釋迦牟尼佛已不在人間了,不過佛像還在,佛法還在,僧人還在,我們如果有幸遇到了,又能夠尊崇、供養,福報是很大的。

俗話說「福田靠心耕,福分由心生」,一切福田,不離方寸,種植福田跟我們的金錢地位無關。只要我們盡心盡力,發心真誠,都會種下無量的福田。

有道是「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在端正發心的基礎上,於該供養處做供養,該布施處做布施,則能生諸福報,猶如農夫播種於田,只要認真耕作,秋天必大獲豐收。


轉載自五台山佛教:
https://mp.weixin.qq.com/s/c2DEZ3vfsM-gZlBnAns_bA

延伸閱讀:
勿以善小而不為——《佛說諸德福田經》分享(四)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