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玄奘法師翻譯佛經,為何提出「五不翻」原則?

玄奘法師畫像。(圖:網上圖片)

玄奘法師(602-664),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佛學翻譯家。他不僅以其豐碩卓著的譯經成果,在中國佛教史上寫下了不朽的一筆,而且以其「五種不翻」譯論在中國翻譯史上留下了永恆的一頁。

玄奘法師的所謂「不翻」,是指在目的語與來源語之間,不需要或不存在完全吻合的對應詞,有時將直接採用音譯,而不採用意譯。因此,「不翻」指的是「音譯」。 音譯即不翻之翻。

所謂「五種不翻」,指的是佛經由梵文翻譯成漢文時,在五種情況下,應該採用「不翻」原則,即「音譯」原則。這五項原則依序為:秘密故不翻、含多義故不翻、此方無故不翻、有古譯故不翻、令生善故不翻。 「五種不翻」是玄奘譯經理論的重心,也是他為翻譯而設立的法則。

一 、秘密故不翻

意思是說,具有神秘色彩的詞語不用意譯,而應採用音譯。

佛經中有大量的諸佛秘密語,總括佛菩薩的功德、誓言及佛法精義。如諸經中的陀羅尼,本是諸佛祕密語,微妙深隱,不可思議,因此不予翻譯。

這些秘密語具有神秘莫測的特點,透過念誦的聲音形式來體現其神秘之處,因此宜採用音譯的方式。

例如:

「阿彌陀佛」意為「無量壽佛」或「無量光佛」,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意為「哦,蓮花裏的珠寶!」

〈大悲咒〉的「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南無阿唎耶婆盧羯帝爍缽囉耶菩提薩埵婆耶」等,即是皈依三寶、皈依聖觀自在菩薩的意思。

《般若婆羅蜜多心經》「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意為「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大家都度到彼岸,願正覺之法終成就」。

諸如此類的「陀羅尼」均採用音譯,世代口耳相傳,其所體現的神秘力量便形成了強大的能量。如果按照字面意思來翻譯,則意趣全無。

二、含多義故不翻

意思是說,具有多種意義的詞語不用意譯,而應採用音譯。佛教經典中有些詞語意義非常豐富,而漢語中找不到與之完全對應的詞語,如果使用其中一個意義的詞語,則會造成訊息與意義缺失。

例如,「薄伽梵」有六種意義:「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漢語中不存在同時包含這六種意義的對應詞彙,如果採取意譯,在一定的語境中只能譯出其中的一個意義,而其餘五種意義都會缺失,故此只能選擇音譯。

又如,「阿羅漢」意思是「無生、應供、殺賊」;「比丘」意思是「乞士、破惡、淨持戒」。這些字詞含有多種意思,如果只翻譯其中的一種,就會失去其他意思,不能完整表達原義;如果全部意思都翻譯,又顯得累贅,所以只能選擇音譯。

三、此方無故不翻

意思是說,目的語文化中沒有的詞語不用意譯,而應採用音譯。

例如,「閻浮樹」又稱「勝金樹」,只產於印度等地,中國沒有這種樹,所以採用音譯。同樣,「檳榔」是印尼語的音譯,「曇花」是梵語音譯,等等。

這種彼有我無或彼無我有的文化局限詞,即只存在於一種文化當中,而另一種文化中沒有的事物或概念,一般都採用音譯的方式,以保持原文化的形態和精神。

(圖:網上圖片)

四、有古譯故不翻

意思是說,對以前已經存在並廣泛使用的約定俗成的音譯詞語不用意譯,而應遵循習慣沿襲其原有的音譯。

例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自東漢佛教傳入中國以來,歷代佛經翻譯家都採用梵語的音譯,所以玄奘法師認為不需採用意譯,而應保持其約定俗成的音譯。

五、令生善故不翻

意思是說,有些詞語使用音譯能令人生起善念和尊重之念,否則容易等閒視之,所以對這類詞語不用意譯,而應採用音譯。

例如,「般若」跟漢語裏的「智慧」的意思差不多,但有著輕重之分。因為「般若」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夠了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的智慧。這不是普通的聰明,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兩方面整個投入求證而得的智慧。實在要譯的時候,「般若」常被譯為「大智慧」、「妙智慧」之類。

玄奘大師的「五種不翻」譯論,距今已經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語言的變化,「五種不翻」的基本原則和整體精神不但沒有過時,反而更加彰現其不凡的意義和價值。


轉載自上海隆慶寺:
https://mp.weixin.qq.co…XdPA

延伸閱讀:
留學聖僧玄奘法師圓寂紀念日:他如何為中國佛教開啟新的紀元?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