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佛教常說的「般若波羅蜜」是甚麼意思?

(圖:Pixabay)

大乘佛教稱「般若」為「諸佛之母」,要度脫輪迴的苦海,到達解脫涅槃的彼岸,唯有般若方能辦到。

「般若」是甚麼?

「般若」由梵語發音而來,意為智慧,指透過修習八正道、諸波羅蜜等,從而顯現出來的智慧。明見一切事物及實相之理的甚深智慧,即稱「般若」。

我們常說「般若波羅蜜」,波羅蜜就是「度」,是從此岸到達彼岸的意思。眾生由於無明而造業,以至於生死輪迴,永住於煩惱苦海中。佛教的「六度」就是幫助眾生轉迷成悟、擺脫生死輪迴的六個修行法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而般若正是六度之一,也是最核心的一個。

「般若」與「五度」

佛教的「六度」中,布施度慳貪,持戒度毀犯,忍辱度瞋恚,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般若度愚痴。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云:「諸波羅蜜雖無差別,若無般若波羅蜜,五波羅蜜不得波羅蜜名字。」五度是世間法,以般若智慧去行其他五度,這樣的六度才是出世間的法。所謂「般若為導,五度為伴;若無般若,五度如盲。」沒有般若智慧的五度,與世間法無異。

關於「六度」還有一句話說,「五度為盲,般若為導」,沒有一些般若智慧來指導,前五度也很可能會陷入盲修瞎練。

沒有般若為指導,雖然也修布施但都只求了福報,甚至會陷入片面追求現世福報的陷阱,與解脫毫不相關。

沒有般若為指導,不清楚制戒的緣由,不明白持戒的根本精神,持戒也會變成死板機械的教條,反而成為修行的束縛。

沒有般若為指導,一味強行忍辱,憋久了就是定時炸彈,把自己也憋出病來。真正的忍辱是看清了因緣因果,慈悲地接納他人的不同,用般若把委屈化解。別人說好說壞沒關係,說好我感謝他,說不好呢,能消除業障,我也感謝他。

精進也是如此,一天忙到晚,不論是工作還是念佛坐禪,絕對不是在比誰耗的時間最長。沒有般若智慧,嘴裏念著佛,腦子裏卻還在胡思亂想,煩惱沒完沒了。

禪定更是需要般若,否則不但心安定不下來,更可能走偏走岔。有的人得到一點點進展,就自認為自己天賦異禀,盲目地認為自詡達到了「四禪八定」。 《六祖壇經》中就說,「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但同時,般若也必須是要在禪定中逐漸修證的。

五度是在修我們的福德和定力,同時也在逐漸成就般若智慧,因此,般若與五度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隨著修行的深入彼此增上的關係。

(圖:五台山佛教)

三種般若

修行,以般若為導,以淨土為歸宿。 《大乘義章》依據《大智度論》立三種般若:

◉文字般若

用文字語言表達佛法的要義至理。如三藏十二部經典、講經說法等,是佛陀與佛門弟子的心髓,提供給學佛之人方便理解,幫助他們將佛法落實到行動上,徹悟實相妙理。所以我們聽經聞法,為的就是學習、領悟文字般若。

◉觀照般若

從文字般若,能生起觀照般若,即觀察諸法事理的智慧。學佛不只要研究三藏佛典,還須深入思惟,並向當下身心世界加以觀察,依經中的道理,起心動念,常有觀照,逐漸達到無分別,伏斷煩惱。

◉實相般若

實相般若,是指證悟緣起法與四聖諦的空性智慧,又稱為佛性、法性、涅槃,是眾生的本來面目,也是眾生無量劫以來本來具有,而且個個平等,同樣具足,亙古至今永恆不變的法性、佛性。 如《心經》所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因此,學佛須身體力行,歷事觀心,從文字般若而引發觀照般若,由觀照般若而契證實相般若,由聞法而運思、而修證,成就自然增上的學佛次第。

轉載自五台山佛教:
https://fo.china.com/..4702.html

延伸閱讀:
從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的六艘智慧之舟──依空法師談《大智度論》的六度思想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