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佛教如何看待財富?
濟群法師:佛法認為財富有兩面性,既可能是毒蛇,也可以是造福社會的工具,關鍵取決於使用者對待財富的態度。如果一個人為滿足一己私欲而追求財富,財富必然會帶來無量煩惱,甚至為此造作罪業。如果你是把財富用來造福社會,利益眾生,就是一種菩薩道的修行。佛教中講的空,讓人們對財富不要太執著,只有看淡了,才能超越。如果看得太真實,就想牢牢抓住,這種貪著的心會帶來無盡煩惱。一個人把財富看得越重,受到的影響就越大。反之,如果能超然一點,財富就不會對他造成甚麼困擾。有些企業在金融風波會損失幾千萬甚至上億,但這些錢其實只是數字的改變。要明白這一點,就不會因此受到太大的打擊,否則,這種打擊是很難承受的。很多時候,財富會隨著各種因素產生變化,看清其本質,對種種無常變化就能超然物外了。
問:佛說要戒貪、瞋、痴「三毒」,那麼,商人追求更多財富是否是一種「貪」呢?
濟群法師:貪不在於財富的多寡。沒錢的人,有時一百塊也會貪。有錢的人,可能不貪一百塊,但一萬、一百萬就貪了。所以,貪不在於數量,而在於心態,在於對財富的態度。如果是帶著利他的心,財富多多益善。如果單只是為了自己追求財富,那就是「貪」了。
問:商人該如何運用自己的財富?
濟群法師:佛陀教導我們:財富要從四個方面來分配。第一,用於個人的正常生活;第二,用於再投資;第三,要有一部分儲蓄;第四,要有一部分用於慈善公益事業。經營企業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投入,這種投入是無止境的。很多人說,要賺多少錢再來做好事,但甚麼時候才是有錢?也許等他有那些錢的時候,又會覺得還要更有錢。做善事最重要的,是有一顆善心。有的人雖然很窮,但很有愛心,只有兩塊錢,也捨得給別人一塊。有的人雖然很富有,但沒有善心,再多的錢也只會守得緊緊的。所以,樂善好施是一種習慣,我們在任何階段都可以培養這個習慣。從佛教的角度,慈善本身就是最好的投資。一個人能在今生取得成就,是因為他有福報,而福報來自善心的累積。從經營的角度來說,一個人多做善事,會得到更多人的尊重、信任、認同和支持,做事自然也比較容易。
轉載自濟群法師:
https://masterjiqun.com/index…how&id=145
延伸閱讀:
世人有的重視時間,有的重視金錢。誰會生活得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