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羅漢」是誰?他們和菩薩有甚麼分別嗎?

(圖:人間通訊社)

在佛教典藉中,我們不時會看見十六羅漢、十八羅漢、五百羅漢等名稱,他們到底是誰呢?和菩薩又有甚麼分別?

羅漢是梵文阿羅漢(Arhat)的簡稱,意思是斷盡三界見、思之惑,證得佛果,而堪受世間供養的聖者。廣義的羅漢,指的就是出家人,無論他是比丘或比丘尼,都稱為聲聞羅漢。例如過去釋迦牟尼佛的一千二百五十位常隨眾弟子,就是聲聞羅漢。

羅漢除了男眾外(舍利弗、阿難尊者等),也有女眾羅漢,如大愛道、蓮華,以及妙賢比丘尼等。

十六羅漢、十八羅漢、五百羅漢


在多部佛經中,常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聽佛說法,而在《般若經》、《金剛經》、《阿彌陀經》等經中,也有「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等說法。也有一種說法是,佛陀成道後的第四年時,已經有了「一千二百五十人」的羅漢弟子群。

佛教史上傳誦最廣的說法,是佛陀涅槃之後,有五百位大阿羅漢在七葉窟,結集佛的遺教,由阿難尊者誦出經藏,由優波離尊者誦出律藏。可見佛住世時,確有五百羅漢。[1]

那為何又有十六羅漢的說法呢?據《法住記》所載,有十六尊羅漢承佛敕命,永住世間守護正法。天竺堅意菩薩造、北涼道泰譯的《入大乘論》則記載:「尊者賓頭盧、尊者羅睺羅如是十六人諸大聲聞散佈在諸處⋯⋯守護佛法。」

因此,自《法住記》漢譯以來,十六羅漢成為寺院的主要造像之一,有時呈現超凡出俗或奇異的姿態,譬喻不拘小節的行者。

後來變成十八羅漢,則有兩種說法:《佛祖統紀》云,加入了大迦葉及軍徒缽嘆;而西藏的傳說則加入了達摩多羅尊者及布袋和尚。

那麼,羅漢和菩薩的名稱有甚麼分別呢?羅漢一般指出家人,而說到菩薩,即使是在家人,也可以是菩薩,例如現在家相的維摩居士。此外,菩薩沒有固定的身分,目的是開化眾生,並不要求眾生知道他是菩薩,因此菩薩可以示現天人相乃至外道。例如據《普門品》記述,觀音菩薩有三十二應化身,或男或女,以形形色色的方式說法,「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有些人認為,羅漢就比菩薩「低一層級」,其實並不然,佛門中有的些羅漢是「外現羅漢相,內秘菩薩行」,外相上雖有千差萬別,但是內裏都是菩薩發心。[2]


延伸閱讀:
十六羅漢、十八羅漢:聖賢僧的世態相和奇相



[1] 聖嚴法師《步步蓮華》〈五百羅漢〉

[2] 星雲大師《僧事百講2 》〈第十三講.聲聞羅漢〉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