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四正勤,是指「已生惡令永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又名四意斷、四正斷、四正勝,也就是:已經做的壞事不要再做,要開始斷;還沒有做的壞事,不要開始;應該修的善法還沒有修,要趕快修;已經在修的,要修得更好。
意念好壞 不易判斷
佛教對善惡的定義,不是根據個人主觀的感受來評斷,如果以十善法與十不善法的標準,便可以看出甚麼是真的善與不善。因為佛法除了語言、身體的行為之外,特別重視心理的行為。一般人只知道身體行為、語言行為的好與壞,但是,意念行為的好與壞卻不容易判斷。
十善法分成身、口、意三類,身體的行為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三種;語言的行為有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四種;心理的行為有不貪欲、不瞋恚、不愚痴三種。十善法的相反,就是十不善法。
佛法不離世間法,世間的一切都不能違背因果,今天的善惡心念,就是明日的善惡果報。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碰到令人不愉快的事,也許是與別人意見不合,也許是在別人身上看到令我們不順眼的行為,或是遭到人家的批評與毀謗。這些多少都會使我們內心產生不愉快的覺受,但以佛法的觀點來看,種種的不愉快其實是出自於自己的心,外在的因緣只是導火線罷了。
自我覺察 修行之要
大家都想離苦得樂,但有些人的方法是錯誤的。他們以逃避的方式將苦惱拋開,例如飲酒作樂,雖可暫時忘卻煩惱,但因果仍然存在,逃避反而使煩惱糾結更加擴大,變成壞習性。我們也會有一些不良習性,例如冷漠、嫉妒、嘲笑、散亂、懈怠、掉舉等等,這些習氣會導致未來種種的煩惱、困擾以及不好的果報。我們也會因為害怕失去健康、財富、親人,產生不安、恐懼、悲傷等情緒。這些與貪愛、愚痴、無明有關,無明就是不知因緣法的次第。
因此,修行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有「自我覺察」的能力,能自我反省又有勇氣面對不安和苦惱。假使能自我觀察,每日有多少不安的情緒與困擾?這些不安來自何處?如何解決?……覺察的能力就越來越強,也會越有力量除掉煩惱,理性增強之後,就越能看到苦惱的來由,越能分辨欲望的好壞。
惡小不作 小善亦為
甚麼是善行?就是幫助他人解決身心的困難。善行的動機來自行善的喜悅。未生之善應如何令它生起?那就要察覺自己個性上是否有畏縮(沒有承擔力、怕麻煩)、任性(我行我素、口不擇言)、惰性(懶惰、沒有責任感)等不良習性,覺察之後應立即改正,同時要充實自己的智慧,增強辦事的能力及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能如此,就有智慧解決自己的煩惱。
已生之善應如何增長呢?這必須自我反省,評估自己的修行或布施,是否有幫助自己與他人解決煩惱,在修行上是否有法喜產生,還有,能否警覺到有無自我陶醉(自我愛著),以免阻礙了修行的進步。
眾生經常都在痛苦煩惱之中掙扎,卻不知道自己的心念有問題。貪心求不得就變成瞋,如果得到了,又希望貪得更多一些;與人相比,比不過就會忌妒,比人稍強一些就會驕傲;自己得不到而他人得到時,就認為這世界不公平,於是產生忿怒。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惡雖小,滴水可以穿石;善雖小,種粒可以成大樹。希望大眾能從痛苦轉成快樂,從煩惱轉成有智慧,從瞋恨轉成慈悲,從貪取轉成布施,以善來對治不善。如此,才能夠使我們的心真正的清淨與安定。
轉載自人間福報:
https://mp.weixin.qq.co…iCplLoA
延伸閱讀:
不是所有努力都叫精進?如何才是「正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