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人生種種煩惱,來自計較、比較,這樣的心是怎麼發生的?德瑼法師:計較的人生,其實從一出生就已開始⋯⋯

(圖:Pixabay)

人生種種的煩惱,來自於計較和比較,這樣的心是怎麼發生的?靜思精舍德瑼法師表示,計較的人生,其實從一出生就已經產生,潛移默化在我們的心裏。

「在嬰兒時期,小孩子看到阿公、阿媽、爸爸、媽媽,去抱其他小孩,是不是會哭?他們是透過觸覺,比較誰的疼愛多,藉著哭聲來表達不開心。上學之後,又開始比較同學之間誰的分數高,老師是不是偏心?工作以後,計較誰的待遇好?為甚麼我今年的獎金那麼少,他那麼多,老闆是不是公平?為甚麼他的工作很輕鬆,我的工作就這麼多?」

德瑼法師說,有了比較跟計較,紛爭就會應運而生,就像自古以來兄弟反目,乃至骨肉相殘的悲劇,如「七國之爭」「八國之亂」等等,都是由比較、計較而引起的。

「局限在計較、比較中,要如何改變這種狹窄的觀念?又該如何調整思維呢?」德瑼法師強調,要把心門打開。心寬,念要存,心如果寬了,就能包容人間的一切,就不會跟人來計較。人跟人無爭,人與人之間就能安,人跟事無爭,世間的事情也會平安;人跟世間無爭,世間才能很平靜。

「在佛教的禪門裏,有一句話『不思善,不思惡』,就是要我們不在表相上分別比較。《心經》講的『無色聲香味觸法』,也是要我們別在外境上執著計較。唯有超越對待,才能像虛空一樣,隨緣自在。」

大自然也給了我們許多的啟示。德瑼法師舉例,樹木因承受風吹雨打,所以長得很茂盛,鳥才能在上面棲息;大海,因為能接受不同江河百川匯集,因此浩瀚廣大。「看看人生,有的人一直求啊求,怎麼求都不滿足,有的人無所求,只是我知足、我歡喜、我快樂、我這樣就夠了,這就是輕安自在!」

德瑼法師接著說,證嚴上人不斷教導我們,「依四念處住,以戒德為師;解大乘法妙,行入人群中,弘揚菩薩法」。四念處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依住在四念處,就能守護心念,知足無欲。

德瑼法師也說,我們不要害怕力量小,改變不了自己的習氣,怕的是不願意付出一分力量,只要盡力,不管力量大或小,都能發揮良能。

「上人曾經講過一個故事。有一天一隻小螞蟻向佛陀說:『佛啊,我很無奈,因為力氣實在太微薄了,我沒有辦法去轉動這個泰山!』佛陀安詳地回答:『你不必在意你的力量有多大,你不必煩惱有沒有力量去轉動泰山。其實,你也有很大的力量,你可以搬動一根毫芒,你願意去付出這個力量就很好,泰山就讓可以轉動的人去轉動吧!』」

德瑼法師表示,上人藉此故事,希望大家不是一時的發心,最重要的是長久恆心,這樣,一切事情都能夠成就。「就跟我們做慈濟和推素一樣,只要不斷地推動,有一天是可以轉動這個世界的。」

「這個世界需不需要慈濟?」證嚴上人曾問弟子。上人感到很慶幸,慶幸世間有那麼多慈濟人,大家同一心、立弘願,走入人群去付出。但是,上人也常憂心,天下災難那麼多,很擔心來不及救,所以很著急,一直不斷呼籲,自己像一隻小螞蟻,「在須彌山下喊救命,到底誰能聽得到?」

上人嘆言,「我像一隻須彌山的小螞蟻,不過看到那麼多愛心人的力量,又激勵了我,雖然是須彌山下的小螞蟻,可是不要輕視微細的力量,只有這樣微細的力量凝聚起來,整座須彌山也可以轉動。」

「所以,我們要給上人信心和力量,要更積極的做慈濟。每一個人都要有『盡人事』的使命,哪怕是須彌山下的一隻小螞蟻,都能做得到,也要盡心力。期待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精神,不要輕視自己小小的力量,只要在當下把責任做好,就可以滴水成河、粒米成籮。」德瑼法師與大家共勉。(德瑼法師 志工早會開示))

轉載自大愛行:
https://daaimobile.com/project/623816195829f60008f8d1e3

延伸閱讀:
我執是引起眾生無明苦惱的來源──認識「你」、「我」、「他」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