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津次巴談死亡與器官捐贈:為甚麼反思死亡能讓我們更明智地把握生命

在世界各地,有不少病人都急需器官捐贈延續生命。美國舍衛精舍常住法師丹津次巴(Venerable Tenzin Tsepal)近日撰文談器官捐贈,認為這是對人類最大的奉獻。

法師引述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Department of Health & Human Services)的資料指,美國有近110,000人在等待器官移植,當中需要腎臟移植的比例最高。

她說:「當我們活著時,我們的思想和身體密不可分地聯繫在一起。在死亡時,身體變成沒有任何意識或感覺的屍體,除了布施給其他眾生之外,並無其他用處。」

法師表示,在古印度和西藏,有些人為了踐行布施,會故意把屍體留在墓地中,供野狗、禿鷹和其他猛禽食用。而到了現代,以肉身供養眾生的方式就是捐贈器官,或在死後捐出遺體供科學研究之用。

「死亡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機會去修持佛法。這讓死亡變得非常有意義。不管是甚麼行為都好,動機都是箇中的關鍵。如果我們出於慈悲或關愛的利他之心去捐贈器官,就是一種美德。」不少大德也曾公開鼓勵人們捐獻器官,認為器官捐獻也是布施的一種,符合佛法,也是對人類最大的奉獻。

法師續說,臨終時的心境會決定我們來生的去向;有些人主張人死後一定時間內不應移動遺體,法師認為,這對於能夠在臨終時觀空的修行人來說或許是重要的,但並不適用於大多數人。

她又認為,反思死亡能讓我們更明智地把握生命,發心自利利他,而不是將生命視為理所當然。「就如天主教聖本篤(Saint Benedict)的教導:『讓死亡每天都在你眼前』,佛陀也鼓勵我們多反思死亡。我們都不知道自己甚麼時候會死。」

「思考和準備死亡並不悲觀,反而是很現實的考慮。」法師表示,現時登記器官捐贈十分簡單,鼓勵大眾踏出這一步。

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的資料,香港每天有超過2,000位病人等待合適的器官來延續生命。而台灣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的統計則顯示,當地每天有逾萬人等待器官移植。


延伸閱讀:
為死亡作準備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