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藏傳佛教的印經中心──「德格印經院」的數十萬塊印版,最近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
德格印經院位於四川德格縣歐普龍山,由卻吉·丹巴澤仁土司於1729年主持修建,耗時27年才建成,建築面積達5,450平方米。它與西藏的拉薩印經院、甘南的拉卜楞寺,並稱為「藏傳佛教三大印經院」。
印經院現時藏有約32萬塊古印版,用於印刷藏文和梵文經典。當中不少是在18至20世紀中葉雕製的,內容涵蓋70%以上的藏文化典籍,題材包括佛教、歷史、藝術、醫學、文學、天文學等。
當中包括印度早已失傳的《印度佛教源流》,還有稀世珍本《漢地佛教源流》、早期醫學名著《四部醫典》以及最古老版本《般若波羅蜜多經八千頌》等。
至今,德格印經院始終延續傳統的手工印經方式,而不使用機器。每年開春到秋末之間,約有半年時間印製經書。
據悉,印經院的工匠每天工作約六個小時。他們大多是住在附近的藏民義工,沒有一分錢報酬。
製作雕版的繁複工序
甘孜民俗文化專家噶瑪降村介紹,德格印經院300年來一直沿用傳統的雕版印刷技術,很多獨門技藝是秘而不宣的。
《人民網》報道,製作雕版的工序極為繁複,即使是工藝嫻熟的工匠,每天只能完成一塊印版的單面刻制。例如聞名藏區的《甘珠爾》,要由100名書法家花三年時間、500名工匠雕刻五年,才完成全書的印版刻製工作。正是有了這些精細的印版,許多重要的內容才得以流傳下來。
印版的用料亦十分講究,以紅葉樺木為材料。每年秋後,藏民會上山尋找順直無結的樹幹,截成100厘米長、10厘米寬、4厘米厚的木塊,用微火熏烤後,放進糞池漚制一個冬天。次年,將木塊取出,水煮、烘乾、推光、刨平後,準備製作為胚板。
製作印版主要經過三種工序──原材料加工、書寫和刻版。從書寫到刻版完成,僅校對就要經過十二遍。
每次印製結束,印版收入庫房前,工匠都要仔細將其上的墨泥或朱砂洗得乾乾淨淨,再塗上酥油,如此方能保證印版百年不腐。印制好的經書在通風處晾乾後會再校對數次,確認無誤後才綑紮成冊。
所以,德格印經院印製的佛教經典和繪畫底圖,在藏區享有極佳的聲譽,有「最標準的經典版本」之稱。
1979年以後至今,德格印經院的生產流程,除了轉用成品墨汁(不再人手磨墨)之外,其他工序依舊。
不少僧人使用的經書,都是出自德格印經院。對藏族人來說,德格印經院的經書不僅精美、精準,還有加持的作用。有些人會專門長途跋涉去印經院,觀摩雕印工藝,也是對藏文化的一種致敬。
延伸閱讀:
美國大學與別不同的佛法導論課──師生親自製作印經板,體驗印經的殊勝,及當中的修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