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代百丈禪師起,中國叢林便樹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普坡作務道風。普陀山觀音道場自唐代開山,宋代易律為禪,自妙善老和尚駐錫普陀山後,便延續農禪傳統,僧眾自力更生,種植蔬菜、水果等,在勞動中領悟佛法,弘法利生。
近十年間,普陀山僧眾為了建設「生態寺院」,先是清理二十一畝廢棄垃圾場,以生物技術修復土壤,並採用有機施肥、集雨灌溉等方法,在「普濟農莊」種植三十二種農作物。現時,農莊全年節水近30%,產出數萬斤有機蔬菜。
農莊也是僧眾學修的基地,無論職位高低,都會集體出坡作務。普陀山佛教協會會本部法師、學戒堂常住法師和普濟禪寺兩序大眾,定期前往普濟農莊,出坡勞作,除草鬆土、採摘瓜果,供給普濟禪寺及普陀山其他寺院,並送給有需要人士。
目前普陀山僧眾的叢林生活,包括全堂早晚課誦以及過堂用齋、半月布薩、結夏安居等。近十年以來,普陀山實行「依制度辦事、用制度管人、民主議事、民主決策」的新管理模式,佛事標準力求公開透明。例如普濟禪寺成立「寺院民主管理小組」,重要事項須經執事會議審議後,再提交至民主管理小組會議討論決定。
此外,普濟禪寺近十年間展開大規模的修繕工程,維護圓通寶殿毘盧觀音、善財龍女、三十二應身等近四十尊造像,並考證、保護全寺的古樹名木。目前,普陀山上有六十多種百年以上的樹木,共有約一千多株。
普陀山近年透過舉辦各類共修活動,使僧眾集中精力持戒修行、聞思經典、三學並進、解行相應,先後獲宗教局頒發「浙江省和諧寺觀教堂」、「全國和諧寺觀教堂」等榮譽。
延伸閱讀:
《百丈清規》創制之後,中國佛教叢林的發展規模逐漸具足。宏海法師憶念百丈懷海禪師:其影響持續千年,直到今天仍在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