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曹溪宗的法輪禪師(법륜스님,Venerable Pomnyun Sunim)定期舉行網上講座和課程,以現代生活例子介紹佛理。在近日的開示中,他談及「溝通的藝術」。
法輪禪師說,有時我們可以用語言表達真實的感受,但也會有言語和想法不一致的情況,「大家都經歷過想法和感受出現分歧的時刻。但我們只有透過別人的言語,才能真正了解他們。超越言語與別人建立聯繫,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有時候,我們要正確理解某一個單字也很困難。」
他回憶自己小時候,媽媽常說:「這個世界上有很可怕的事情,但沒有甚麼比『不表達』更可怕的」
法輪禪師解釋,「如果一個人常常不說話,那別人就不知道他心裏在想甚麼。即使開口了,別人也無法完全了解自己的心;但如果不開口,那就更不可知了。在日常生活中,跟家人或伴侶分享想法時,把話說得輕一點,是很重要的。這並不代表我們要說『我因為你而活不下去』之類的話;而是表達內心的感受,例如:『聽到你這麼說,我有點失望。』」
禪師說,在我們表達之後,不必假設對方一定會毫無疑問地,全盤接受自己的說話,「有時候,我們難以表達自己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擔心別人不會接受。也就是說,我們在『如果我說話,別人必須接受』的假設下表達自己。因此,為免受到拒絕,我們便害怕表達自己。」
他解釋:「表達與否,是我們的自由;別人是否接受我的話,是他們的自由。我們可以把話說得輕一點,即使對方不接受,也可以想:『好吧,那是你的自由』。這樣的心態,可以讓我們更勇於表達。」
法輪禪師舉例:「例如在講座的問答環節中,向我提問的人是否真的會聽取我的提議?不一定!如果我想:『反正他們也不聽我的話,那又何必去回答呢?』這會讓我感覺很糟糕,甚至變得不願意回應。但詢問是他們的自由,回應是我的自由。他們是否按照我的提議去採取行動,也是他們的自由。然而我們常常過度干涉他人的自由。」
他繼續以日常生活的例子為例:「如果你需要買衣服,可以在路過商店時,向丈夫說:『我需要這件衣服,你會願意買給我嗎?』 但有時候我們不敢說,是因為擔心考慮不周到:『如果他不同意怎麼辦?』
「當你提出請求而他說『不』時,你可以回答『好』。 然而,很多人很快就生氣了,說:『好吧,我再也不會叫你買東西了。』最後,誰輸了? 只有你。這可能會導致關係惡化,而你也沒有得到想要的。」
最後,禪師寄語:「因此,不妨對生活中的各種可能性和機會敞開。⋯⋯如果持續繼續關上心門,最終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孤立,生活也會變成一座監獄。當你的心門一直敞開時,就會更自由。所以我鼓勵大家嘗試,這對每個人都有好處。我希望你們都能以這樣的視角,生活得輕鬆一點、自由一點。」
延伸閱讀:
「愛語」的力量:如何透過言語廣結善緣?
一行禪師日常禪:慈悲聆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