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相由心生」是真的嗎?怎樣能得到相好莊嚴的外貌?

(圖:Pixabay)

緣 起

許多人都想擁有美麗的外表,為此有人會掛上美顏濾鏡,有人會精心穿著打扮,有人會選擇醫美整容⋯⋯

然而這些外在的助緣並不長久。濾鏡、妝容總有卸下的時候,連容顏也總有老化的一天。

那麼除了這些外在的助緣,還可以怎麼做呢?

相好的「因」是甚麼

事物的運作離不開「因果」,所謂「如是因,如是果」,而要感得「相好」的因又是甚麼呢?

在《佛說十善業道經》中,佛陀曾有一段開示:

「龍王!汝觀佛身,從百千億福德所生,諸相莊嚴,光明顯曜,蔽諸大眾;

設無量億自在梵王,悉不復現。其有瞻仰如來身者,莫不目眩!汝又觀此諸大菩薩,妙色嚴淨,一切皆由修集善業福德而生。又諸天龍八部眾等大威勢者,亦因善業福德所生。

今大海中所有眾生,形色麁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種種想念,作身、語、意諸不善業,是故隨業各自受報。」

這段經文大致的意思是說,眾生的種種形象,如佛身莊嚴圓滿、菩薩身妙色嚴淨、天龍身具大威勢,乃至大海中形相不一的眾生等等,這些形象都是自身善業或惡業的感召,而這些善業或惡業的源頭便是我們的心念。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常聽到的那句「相由心生」。

相由心生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有些人看起來很親切,讓我們感到很放鬆,像是自帶「親切光環」,即使不說話,但舉手投足之間的安定、寧靜也能攝受他人,讓人喜歡與他接觸,覺得如沐春風。

(圖:上海玉佛禪寺)

《地藏經》中說,地藏菩薩在因地修行時,便曾為如來莊嚴的相貌所攝受,進而發心行道;

而有些人一看就「不好惹」,讓我們下意識地會去躲避他。這便是平時心念的影響。

心中有一善念,表情即和顏悅色,長期心存善念,相貌便會慢慢地因為內心的清淨祥和而轉變,舉止言語也會令人願意親近。

反之心中有一惡念,神情便相應變化,惡念相續不斷,暫時的表情即凝固為長久的相貌。

這種自心而發、由習慣蘊養修成的相貌是自然而然、騙不了人的,不是刻意追求就能偽裝。

如印光法師曾示:

「譬如慈善有德之人,心地行為,悉皆正大光明,故其相貌,亦現慈善光華之相。彼固無心求相貌容顏之好,自然會好。造業之人,其心地兇惡,其面亦隨之黯晦兇惡。彼固唯欲面色之好,令人以己為正大光明之善人。而心地不善,縱求亦了不可得。 」

容貌的轉變

佛教不提倡以美醜去評斷眾生,但是以清淨莊嚴的形象攝受大眾,也不違背佛教的本懷。

而身體的莊嚴、相貌的端好便取決於我們怎麼修。例如眼睛可以不去瞪人,不去輕視他人,多看別人的優點;嘴巴要盡力避免氣頭上咄咄逼人、諷刺挖苦、挑撥離間,或是說些華而不實的話,應該多加讚美;雙手則可以用安撫、幫助來取代打人、殺生、偷盜等惡行。

最後,恭錄一首《心命詩》,願與大家共勉,共同成就慈悲端嚴的相貌。

《心命詩》

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福祿變禍兆。
心好命不好,轉禍為福報;
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
心可挽乎命,最好存仁道;
命實造於心,吉凶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陰陽恐虛矯;
修心一聽命,天地自相保。

轉載自上海玉佛禪寺:
https://mp.weixin.qq.c…LHBA

延伸閱讀:
如何改變命運?這是佛經中,貧窮夫婦變成富豪的故事……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