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敦煌女兒」樊錦詩將多年積蓄捐出,支持敦煌學研究

中國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被稱為「敦煌女兒」的樊錦詩,最近將多年積蓄捐給北京大學,支持敦煌學研究。

《文匯網》報道樊錦詩捐贈的資金,包括她在2019年獲得的「呂志和獎—世界文明獎」正能量獎獎金(總額為2,000萬港元,其中一半捐給北大,另一半捐給研究院),以及2020年獲得的「何梁何利科學技術成就獎」(100萬港元)。此外,她又捐出了自己的數十萬元積蓄。

據悉,這並非樊錦詩首次捐贈。退休前,她每年都會從自己的工資裏拿出10,000元,捐給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持續近三十年。

守護敦煌六十年

1963年,樊錦詩從北大考古系畢業後,便遠赴缺水斷電的小城敦煌,投入敦煌學的考證和研究。她回憶,當時面對四十多度的炎夏,零下二三十度的嚴冬,「房頂是紙的,沒有燈,夜裏老鼠掉下來,把我嚇壞。」

來到敦煌後,一待就是五十多年,再也沒有離開。戈壁沙漠,環境閉塞,物資匱乏,在艱難的條件下,樊錦詩默默耕耘,走遍大大小小735個洞窟,記錄、查閱了每一幅壁畫、每一尊彩塑。1998年接任敦煌研究院院長後,她成立保護隊伍,用電腦儲存敦煌藝術,並與各國研究所合作,修復敦煌壁畫和塑像。

經後人接棒,現時敦煌石窟的壁畫、彩塑等文物,已匯集成電子檔案,讓世界各地的人士,乃至下一代,都能觀賞到敦煌千年以來的佛教藝術。

樊錦詩每次獲獎,都會將獎盃、獎章與獎金交給敦煌研究院。她2014年退休後,又將公積金賬戶裏存的四十五萬元捐出。

她說:「不能只為自己打算,獎金應該『取之有道』,更要『用之有道』,用在有益於社會發展的事業上。」

延伸閱讀:

全球敦煌文獻資源共享平台──「敦煌遺書數據庫」成立

「數字藏經洞」重現敦煌約六萬件文物。足不出戶,也可參觀敦煌各大洞窟⋯⋯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