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透過服務病人體會佛法:馬來西亞佛教徒創辦「淨願慈懷之家」,讓孤苦老人在愛中安詳離世⋯⋯

(圖:慈悲網)

病痛與年老,是不少人避之則吉的事情,但也有人不僅主動去面對,甚至參與照顧病人、長者。

馬來西亞佛教徒劉水星投入義工行列已逾二十年。他十年前與佛友創建「淨願慈懷之家」,為貧困老病人提供溫暖的庇護,滋養身心。義工懷抱菩薩淨願,讓孤苦老人在愛中安詳離世。

「淨願慈懷之家」的誕生,緣於十年前,劉水星與佛友拜訪因工傷致殘、無人照顧的老人。他們發現有許多人生病後無所歸、無所依,於是劉金水租下排屋,在蕉賴珍珠花園創辦「淨願慈懷之家」,收留貧困重病的長者。

當時的排屋只能容納十三張病床,但隨著病人人數增加,他們便分別在班色英達和文良港再開設中心。班色英達的中心收容不良於行的中風患者、提供食宿醫藥;文良港的中心則收容癌末病人,並提供安寧獲護服務,以紓緩病人的痛苦。

《慈悲網》報道,義工不辭辛勞,到各地探訪病人,安撫他們的身心。義工相信「有佛法就有辦法」,照顧行動不便的老人。

義工不辭辛勞,到各地探訪病人(圖:淨願慈懷之家 Facebook)

在服務中體會佛法

楊寶美院長說,這條路走來不易,一眾義工學會平靜、釋放執念,方能堅持:「面對疾病和死亡,義工需堅定心態⋯⋯在病人的責罵和要求前,義工學習寬容,以愛心化解內心的怨恨,這種無私奉獻展現了對仁愛的深刻理解。」

「淨願慈懷之家」尊重病人的生前信仰,當他們離世後,喪禮會以其宗教儀式進行。劉水星說:「若有病人需要皈依佛教,我們也會安排師父圓滿其心願。」他們發現,有信仰的病人一般面對臨終時會較安祥,因明白死後的生命有了去向與歸宿。

「我們經常會面對與目睹死亡。有些病人會在這裏待幾個月、幾個星期、幾天,有些甚至早上送來,下午就往生了⋯⋯這讓我們更能體會生老病死與無常,我們對死已無太大的恐懼。」劉水星領悟到:「健康的人不要一直等待,行善要及時,因緣要創造。 」

未來,他們希望收留和照顧更多有需要的長者。楊寶美院長表示,淨願將會籌建四層樓高的三合院,以收容更多病人,並在病房區裏特別規劃「無常室」,陪伴已進入彌留狀態的病人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此外,他們也規劃一間「心靈關懷室」,讓法師或心靈輔導人員不時關懷病人及家屬。

「從病人踏入淨願那一刻起,淨願慈懷之家將照顧他們至其終老。」楊寶美院長認為,病人需要的不只是照顧,更需要親情和陪伴。


延伸閱讀:
如何以正念面對年老?如何與長者和睦相處?法忍法師與溫綺玲居士談長幼互學、視長者如親的竅訣--香港佛教聯合會電台節目《「心」深漫遊》第八集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