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六和敬」,創造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

(圖:靈隱寺)

寺院裏有不少出家人,修行和生活都在一起,他們之間相處有甚麼訣竅嗎?

在僧團裏要遵守「六和敬」的原則: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如果你能將此運用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僅工作順利、家庭和睦,更是一種實用有效的修行。

佛陀住世時,僧團有七眾弟子如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優婆塞、優婆夷。如此龐大的團體,佛陀如何使其和樂清淨,發揮住持正法,度化眾生的集體力量? 「六和敬」即是佛陀攝眾的方法之一。

六和敬,就是六種和敬。 「和」就是外同他善,叫和;「敬」是內自謙卑,叫做敬。 「六和敬」包括: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僧團就是根據這「六和」來安排修行和生活。

一、身和同住:

【出家人】

在行為上,不侵犯他人,相處和樂。要保持身業清淨,彼此互相幫助、尊重、包容;遇有疾病,相互照顧,平等共居,和合共住。

僧團就是一個集體,白天修行在一起,晚上還要多人共住,此時依然要約束自己,不能馬虎隨便。 同時,也要對患病同修慈悲照護,《阿含經》中就有佛陀親自照顧生病比丘的事例。

【在家居士】

身為普通人,每個人都要站好自己的崗位,井然有序的環境自有一種力量,能幫助人的思緒變得更清明。

回到家後,這一點更為重要。即使結為夫妻,雙方也是來自不同家庭,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在寬容理解的基礎上,對無法接納的部分好好溝通。這世間有很多感情的散場並不是大難臨頭,而是毀在了日常瑣碎的小事上。所以說,家庭是一個道場,修行得好不好,往往在這裏最能見分曉。


二、口和無諍:

【出家人】

在言語上,和諧無諍,就是語言的親切。僧團大眾,共同信佛、讚法、敬僧,出家人必須做到語業清淨,說話懇切,言語柔和,和平共處。五戒中有不妄語,十善業中還有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等,這些都是關於說話的修行。

【在家居士】

對一般人來說,生活和工作中面對的人際關係比出家人更複雜,謹守口業更難也更重要。人與人相處,最容易造的是口業,言多必失,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幾句隨口說出的話,或不恰當的語氣,即使是夫妻之間也會在無形中產生隔閡,一句話就可能傷人一輩子。一個團隊中,最忌諱成員間的閒言碎語。

話不在多,但話語出口之前先停三秒,不私下談論他人的是非,不用語言嘲諷貶損他人,也是為人處世、工作交流中的重要修行。

三、意和同悅

【出家人】

指心意相投,心情暢悅。出家人對於佛法有共同的信念,追求出離煩惱、解脫輪迴,同參法味、共沾法益。在弘法、修行時,你取得了成績,我隨喜讚歎;我遇到困難的時候,你也不計較是非利害,齊心協力。

【在家居士】

身為家人或團隊一員,價值觀的合拍很重要。對人生的目標、對金錢的態度、對消費的支出等,這些都是價值觀,雖然看不到、摸不著,但卻真實地決定著個人和家庭的未來。

一個團隊、一家公司也是如此,建立、發展的目的是甚麼?為了贏,可以不擇手段,還是堅守底線、以勤補拙?團隊的目標清晰、意和同悅,才有未來的發展。

四、戒和同修

【出家人】

共同嚴持戒律,進退有節,儀禮有據,行住坐臥,威儀莊嚴。佛陀涅槃前明確開示,以戒為師,持戒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在佛教寺院的八大執事中,有一個「崗位」就是「僧值」,意思是僧眾輪值之意,主要職責是代方丈管理督查僧眾的威儀和戒律。

【在家居士】

大至一個國家有法律,小至一個團體有規章,這些都是需要共同遵守的。以一個單位來說,大至決策拍板、業務流程,小至報銷審核、準時上班,下屬要遵守,領導更應以身作則。

「戒和同修」還有一層內涵,那就是「自律」,而不是只以此為標準「去律他」。別人若不守規矩,也不代表我們可以有樣學樣。也就是說,不能因他人而改變自己的為人準則。佛陀說,如果出現惡比丘那就「默而擯之」。不理踩他,不跟隨他,我們的心還是清淨的,沒有人應合,對方也翻不起甚麼浪花。

五、見和同解

【出家人】

雖然出家都是為修持佛法而來,但在具體的法門或某個問題上,禪宗、天台、唯識、華嚴⋯⋯修行者可能會有一些不同的見解,但不可自讚毀他。見和同解,不是說你必須接受我的意見,遵照我的方法。放下成見,多多傾聽,因為不同的法門,適合不同根機的人,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求同之中也可以存異。

【在家居士】

在職場上,因不同看法而起爭執是很常見的。身為在家佛弟子,應該多傾聽他人的意見,也可以透過合理的方式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理性地溝通,尋找彼此的交集點或折衷方案。一旦做出了決定,即使自己的建議沒被採用,也不必繼續爭論,應該盡力配合執行,而不是暗中拆台。

在生活中更是如此,小到開車選哪條路、去哪家餐廳,大到子女教育方式、要不要買房,觀點可以有不同,但都得給家庭成員交流表達的機會,而不是「都得聽我的」,這也是家庭和睦的秘密之一。

六、利和同均

【出家人】

在生活上,來自信眾的四事供養(飲食、衣服、臥具、湯藥)等要合理分配。僧團大眾,不論是經濟上的財利,或知識上的法利,應盡量確保大家受用均等。另一方面,修行人對世俗名利都要放下,誰得到多一點少一點,也沒有那麼要緊,這就是放下的修行。

【在家居士】

「利」也不只是經濟,還包括認可和榮譽。既然教育不能唯分數論,企業的評鑑制度也要多元化,管理者制定獎懲制度要有明確依據。貢獻不單單是經濟方面的,例如有些後勤部門雖然不直接產生經濟效益,但對於企業的穩定或發展也很重要。一個做到利和同均的企業,一定更有向心力。

家庭亦是如此,家和萬事興,有好吃、好看的東西很自然會先想到孩子,但也要分給配偶和父母一份。不只快樂要一起分享,善與愛也會因此根植在孩子的心中。

誦經念經是座上修,工作生活是座下修;說話做事,行住坐臥,無不是修行,無不是道場。這「六和敬」不只出家人要修,對於身處世間的我們也很有用。

轉載自上海玉佛禪寺:
https://mp.weixin.qq…E600g

延伸閱讀:
六和敬根本精神在見解相應、修行之道在於斷除瞋恚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