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葉經的抄經修行,如今在中國雲南省西雙版納州還保留著⋯⋯

(圖:慈悲網)

在紙張尚未發明前,最初的佛經是刻寫在貝多羅葉上,稱為「貝葉經」,是為佛教最原始的記錄媒體。現今不少學者為了研究原始佛典,都特別到印度、西藏等地蒐集貝葉經。

如今,貝葉經的製作工藝,在中國雲南省西雙版納州還保留著。即使現時科技發達,有些傣族人依然虔心地製作和刻寫貝葉經。有些寺院也保留了古老的抄經修行:僧人用貝葉刻錄經文,製作貝葉經。

製作貝葉經,是雲南西雙版納的傳統技藝。在貝葉書寫的經文,字跡清晰,可防蟲、防水、防變形,經久耐用,可保存幾百年甚至上千年。

貝多羅樹原產於熱帶國家,在中國只有雲南的西雙版納才可以生長。貝葉經的製作和刻寫方法十分考究,年齡十年以上的樹葉才能用來做材料。

(圖:網上圖片)

製作貝葉經的工藝流程如下:

一、取材製作。一般會每年的六、七月份雨季來臨前,去採集書寫用的貝葉。

二、煮洗、晾曬貝葉。把採摘下來的新鮮貝葉捆紮好,放在淘米水裏煮,並加入酸角或檸檬等酸性物質。煮好後,拿到通風的地方晾曬。

三、修整和壓平貝葉:用木尺將貝葉壓平,再將其剪成約1.5至2米長的大小。

四、劃線:壓平後為了方便書寫,還要在葉子上劃出橫線,方便整齊的書寫。

五、刻寫:用鐵筆在貝葉上刻寫,寫好的貝葉要編上序號,以便整理。

(圖:慈悲網)

六、上色:書寫完成之後,還需要上色,先用布蘸取墨汁,再塗抹在刻寫好的貝葉上。這樣,墨跡就清晰地留在了貝葉上,保存上幾千年都不會模糊。

七、裝訂:最後將刻好的經書裝訂成冊,放入壓經夾中,並在周邊塗上紅漆或金粉加以保護。

經過這七道工序處理之後,貝葉比一般的紙經書更能防潮、防蛀、防腐爛。因此,古代的貝葉經可以流存至今,讓我們得以學習原始佛教的教法。

2,000多年以來,除了保存佛學三藏原典之外,貝葉經在印度、緬甸、尼泊爾,中國西藏、新疆等地,都有各種用梵文、緬甸文、回鶻文、吐火羅文等刻寫的文獻經典。

而在雲南,傣族除了把佛教經文刻寫在貝葉上,還將天文曆法、社會歷史、法律、民俗、醫藥、文學等記錄在上面。貝葉經可謂傣族文化的「百科全書」,也是珍貴的文化瑰寶。


延伸閱讀:
整理及保存柬埔寨近150萬頁貝葉經:「佛教數位資源中心」展開龐大工程,為學者提供古代佛教文獻的研究寶庫⋯⋯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