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美國是甚麼時候出現「佛教宗教師」?過去數十年間,宗教師的角色有了哪些變化?

美國是甚麼時候出現「佛教宗教師」(Buddhist chaplain)?過去數十年間,宗教師的角色有了哪些變化?

「佛教宗教師」的出現

「宗教師」(Chaplain)的概念,最初由西方基督教神學而來。《The Conversation》報道,在1920年代或之前,他們一般是沒有受過特訓的義工,會一起探訪患者,並分享其宗教信仰,助病人重拾希望。

起初,有不少宗教師都是白人男子,信奉基督新教。後來,漸漸有女性、有色人種以及其他信仰的人士(包括天主教、佛教和猶太教等)加入行列。

根據美國醫院協會的數據,1950 年代中期,該國三分之二的醫院都有宗教師。越來越多人認識到宗教和靈性對於病人的重要性。

「佛教宗教師」一詞最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於北美出現,起初並沒有社會機構的正式認可。近十多年間,他們漸漸獲得認可,並獲編制到專業社會服務系統。除了醫院外,佛教宗教師也在軍隊、醫院、法院、監獄、校園和私人企業等服務。

2019年的一項調查發現,在過去兩年間,有21%美國民眾曾接觸過宗教師,當中57%在醫院等環境,其他則在軍隊、學校等地方。

目前,美國超過四分之一的神學院設有宗教師相關課程,其中一些專為佛教徒設計。佛教宗教師的人數亦漸漸增加,目前有至少425位分佈在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地。

他們需要接受基本護理培訓,學習照顧不同背景的人士,以及調解病人、家屬和醫護之間的衝突。他們也會傳播佛法,並傾聽患者內心的恐懼。

疫情後,佛教宗教師的角色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佛教宗教師的角色是坐在病床邊關心病人,與他們聊天,一起念誦經文或唱歌等,陪伴他們度過情感上的難關。

疫情後,他們的工作有了變化。有的無法進入病房,要在門上張貼海報,以表達鼓勵和安慰的話語。也有不少以電話及FaceTime、Zoom等通訊軟件聯繫病人,並協助他們與親屬聯絡。也有的開始為醫院工作人員送食物,助他們提神。

在美國,近三分之一市民沒有信奉特定宗教。包容性高的佛教,便成為了不少人的臨終關懷選擇。不少醫院、療養院和監獄等機構都增僱佛教宗教師。

隨著社會不斷變化,佛教宗教師的角色將會有甚麼變化?

延伸閱讀:
讓亡者善終,生者善別--大覺福行中心住持傳燈法師談疫情期間佛教院侍服務的所見所思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