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百丈懷海禪師圓寂紀念日:他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生活,影響持續千年⋯⋯

農曆正月十七日(今年合陽曆2月26日)是百丈懷海禪師的圓寂紀念日。他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生活,所設立的《百丈清規》,影響持續千年,直到今天仍在發揮作用。

百丈懷海禪師(720─814),俗姓王,福州長樂人。 幼年出家,初依潮陽西山慧照和尚,十九歲時依衡山法朝律師受具足戒,並曾至廬江(今安徽廬江縣)浮槎寺閱讀藏經多年。

唐大曆元年(766),懷海與西堂智藏禪師、南泉普願禪師(時人稱為三大士)前往江西,歸投馬祖道一禪師。懷海侍奉馬祖六年,得到印可。

馬祖圓寂後,懷海禪師在浙江石門、江西洪州大雄山等地弘法,學徒雲集。大雄山山勢高峻,又稱為「百丈山」,因此懷海亦有百丈禪師之稱。

當時,有些人以為參禪要摒絕塵緣,工作也不必做。百丈禪師為了拯救時病,主張以農禪為生活,除了領眾修行外,還親力親為出坡,自食其力,樹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修行典範,成為叢林的楷模。

他認為「搬柴運水,無非是禪」,修行不能成為懶惰和逃避的藉口。凡是「普請(勞動)」,百丈禪師總是隨眾共作,直到晩年,他仍每天下田幹活。徒眾多次懇求說:「師父,你這麼大年紀了,就在家休息吧。」百丈禪師總是笑笑,依然隨眾工作。

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百丈懷海禪師示寂,世壽九十五,戒臘七十四。唐長慶元年諡號為「大智禪師」,塔名「大寶勝輪」。禪師嗣法弟子甚多,最著名的有溈山靈祐、黃檗希運禪師等,之後衍生為溈仰和臨濟二宗,與曹洞、雲門、法眼並稱「禪宗五家」。

「百丈清規」的制訂,對中國佛教的影響非常深遠,也為禪門創造秩序井然的修持環境。時過千年,禪林規範雖然有所演變,大體還是依據《百丈叢林清規》的精神一直流傳下去。


延伸閱讀:
中國普陀山近十年的發展:延續農禪傳統、實行「民主議事」的新管理模式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