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濟群法師:如何修行《慈經》?

(圖:濟群法師Facebook)

《慈經》一直是我們重要的修學內容,但我們究竟對此有多少認知?是作為背景音樂聽一聽,起到靜心的效果,還是能隨文入觀,使之成為慈心的修行?

如果沒有方法,往往只能起到前一種作用,甚至連這一點都未必有保障,一邊聽著,一邊依然妄想紛飛。要讓《慈經》真正成為慈心的修行,必須了解經文內涵,改變固有認識,再輔以相應的觀修和實踐。以下,我從七個方面介紹《慈經》的修習重點。

一、慈心是甚麼

慈為予樂,是給予眾生快樂的心。常和慈同時出現的還有悲,意為拔苦,希望幫助眾生擺脫痛苦。這些心理是有前提的,因為很多人對眾生沒感覺,無法和自己產生連接,自然生不起予樂拔苦之心。還有人對某些眾生是討厭、排斥的,甚至會幸災樂禍,希望他們過得不好,更談不上予樂拔苦。

生起慈心,必須克服這些障礙。一方面和眾生建立連結,對眾生有感覺,願意友善地對待他們,幫助他們;另一方面要打開心量,接納各種眾生。做到這兩點,才能真正對眾生起慈愛之心。

二、修慈心的意義

有人覺得,我做好自己就行了,為甚麼要對那些本來沒關係的人修慈心,希望他們過得好?這麼做對自己有甚麼好處?對世界有甚麼好處?

我們知道,修行的關鍵在於調心。當我們修習慈心時,可以改變內心的冷漠、對立、仇恨,使自己變得溫暖而祥和,進而散發這種正向氣息。具備慈心的人,可以讓眾生產生親和力。這樣才能與他人建立善緣,形成良好的氣氛。

慈心也是福報的源泉,《寶行王正論》云:「一日三時施, 美食三百器, 福不及剎那, 行慈百分一。天人等愛護, 日夜受喜樂, 免怨火毒杖, 是行慈現果。」

慈心還是利他的動力,可以讓我們成就佛菩薩那樣的大慈大悲。佛菩薩有兩大特質,一是智慧的成就,一是慈悲的成就。在修習菩提心的七支因果中,慈心是菩提心的重要基礎。如果沒有慈悲,不希望眾生得到快樂,不願意為眾生解除痛苦,就不可能生起菩提心,修行也無法圓滿。

七支因果中,以知母、念恩、報恩為引導,由此生起慈心和悲心,再由增上意樂導向菩提心。這也告訴我們,慈悲是有前提的,就像前面說的,要改變對眾生的冷漠、無感、瞋恨。如何改變?就是和眾生建立連結,從輪迴的角度體認到,無始劫來,六道眾生都曾當過我們的父母親。

僅僅這樣想還不夠,因為很多人對現世的父母親都不孝順,更顧不上往昔的父母親了,所以要在知母之後,進一步憶念母恩,發願報恩。 《道次第》和省庵大師的《勸行菩提心文》中,都有關於念恩的思考:沒有母親的生養,就沒有我們的生命,沒有我們現在擁有的一切,這份恩德是怎麼報答都不夠的。在此基礎上生起的慈心,才能真切並落實。

體認到慈心對生命的意義及生起之因,是修習慈心的必備前提。如果不認同這兩點,即使聽著《慈經》,覺得內容很好,也會像旁觀者一樣,覺得只是經文而已,無法和自己產生聯繫,引起共鳴。又或者,僅僅當作美妙的音樂在聽,覺得很悅耳,很舒服,起不到調心的作用,更想不到聽了要做些甚麼。

除了對心行的調整,慈心還可以消除對立和仇恨,這是世界一切衝突乃至戰爭的源頭。如果更多的人擁有慈心,散播慈心,讓慈心形成強大的場,就能使人心安定,社會和諧。現代人都擔心空氣污染,其實最大的污染不是空氣中的有害物質,而是人心散發的戾氣,是瞋恨、殘暴帶來的不祥之氣。在這樣的世界中,格外需要慈心的淨化。

可見,修習慈心不論對自身還是世界都意義重大。

三、《慈經》說了甚麼

《慈經》到底告訴我們甚麼道理?如果不清楚,只是那麼聽著,往往過耳即忘。即使一字一句地念著,也往往有口無心。這樣的聽和念,是達不到修心效果的。 《慈經》的內容包括兩部分,一是修慈心的方法,二是修慈心的對象。

1.修慈心的方法

從方法來說,就是核心的四句話:第一,願我乃至一切眾生無敵意,無危險;第二,願我乃至一切眾生無精神上的痛苦;第三,願我乃至一切眾生無身體的痛苦;第四,願我乃至一切眾生保持快樂。

這四句話看似簡單,但我們想一想:如果自己和世界沒有任何對立,也沒有來自他者的敵意和危險,就不必有任何擔憂,充滿安全感;進一步,沒有煩惱糾結帶來的精神痛苦,沒有四大不調帶來的身體痛苦,時時都能保持快樂,不正是最圓滿的人生嗎?

看看我們當下的現狀,想想我們努力追求的一切,為了甚麼?無非是為了獲得安全感,為了解除身心痛苦,得到快樂。所以我們要用這四句話來祝福自己,祝福眾生。如果大家都能擁有這樣的理想生活,不正是最美好的世界嗎?

可能有人會說:難道想一想,世界就會好嗎?事實上,當你以慈心面對一切時,你的世界就是美好的。進一步,還能把這樣的美好帶給眾生。能不能有這樣的效果,取決於你的慈心有多少力量,是不是純粹、圓滿、沒有夾雜?這是需要訓練和培養的。所以慈心不是生起一次,也不只是在座上祝願,而是要讓這樣的心逐步增長、強大並延展。

2.修慈心的對象

如何讓一念慈心,擴展到一切時,一切處,一切眾生?從物件來說有三個層面,是逐步擴大的過程。

首先是對自己修慈心。我們的五蘊身心雖然是假我,如夢如幻,但它又是修行不可或缺的助道之緣,可以藉假修真,所以我們要關愛他,祝福他。有人說,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是不會愛別人的,因為他根本不懂愛是甚麼。在慈心的修行中,我們要去體會慈心是甚麼樣的心理,由衷的祝福是甚麼樣的感覺。雖然這些概念聽起來很熟悉,沒有難度,但在我們心中未必有多少經驗,也未必能馬上調動起來,所以自己是最好的切入點。

我們現在學習的身體掃描,就是從對身體的熟悉到關愛,賦予他正念、正氣、正向力量,使自己以健康的身心來修行,來利益眾生。當我們自身俱備慈心之後,才談得上散播慈心。

其次是對身邊的人修慈心。把對自己修習並體會到的慈心,散佈給父母、導師、親戚、朋友、同修,包括道場中的出家眾、在家眾,真誠祝願他們無敵意、無危險,無精神的痛苦,無身體的痛苦,願他們保持快樂。這些都是我們熟悉的人,很具體,修起來不會太難。當然也不是一下子對那麼多人修,開始可以分批進行,讓觀修清晰、穩定後再擴大。

第三是對一切眾生修慈心。從一切有形體、有名相的眾生,從聖者到非聖者;從東方、西方、北方、南方、東南方、西北、東北方、西南、下方、上方的眾生,到陸地、水中和空中的眾生;從人類到最高的天眾,再到苦道中的眾生⋯⋯總之,祝福十法界的眾生無敵意、無危險,無精神的痛苦,無身體的痛苦,願他們保持快樂。

修慈心是不斷打開心量的過程,透過由己及他、由親及疏的次第,把一切眾生作為散佈慈心的對象,轉化內心的冷漠、嫉妒、仇恨、憤怒、對自己和他人的負面情緒。只有了解經文的意義,才能將這引導落實到心行。

四、讓每句話成為自己的願望

了解《慈經》每句話的意思後,接下來要做的,是從聽聞者成為真正的實踐者。這就需要看到慈心對自己、眾生和世界的意義,最好能發起菩提心。即使現階段達不到這個層次,也要體認到,慈心有益於我們的身心健康、人生幸福乃至社會和諧。

當你有了慈心,對人不再冷漠、對立,不論在家庭、工作還是人際交往中,就會主動關懷他人,祝願他人擺脫身心之苦,保持快樂,這樣就能營造和諧友愛的氛圍。有句話叫作「贈人玫瑰,手有餘香」,而當我們散佈慈心時,不僅讓對方感受到你的善意,自己的慈心也會增長廣大,越用越有。

我們要把《慈經》的每一句話,變成發自內心的願望。就像我們身患重病時,由衷地希望自己早日健康;也像我們想得到最需要的東西時,急切地期盼自己心想事成。這種願望是真真切切的,純粹而沒有摻雜。

把《慈經》當作定課,每天聽聞,就是透過重複來強化這種願望,讓經文一遍遍刻在自己心上,不斷提醒自己,最終使慈心成為生命的底色。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讓慈心成為本能反應。這樣的話,不管我們平常在說甚麼,做甚麼,都不會減弱這個願望。隨時隨地,都能調動並散佈慈心。

當《慈經》從法義變成觀念和心態,我們自然願意為眾生的利益和福祉去做些甚麼。透過這些實踐,又能進一步強化觀念和心態,完成生命品質的轉變。

五、《慈經》的觀修

修慈心時,如何把經文轉化成自己切實的感受?觀修是很好的方法。我們可以把慈心觀想成普照大地的陽光。陽光是光合作用的能量源泉,有了它,萬物才能生機勃勃;陽光是驅除病毒的天然利器,曬一曬,那些在潮濕、發霉的東西就能消毒除黴;陽光還給我們帶來溫暖,尤其是冬日的陽光,讓人由內而外地舒展、放鬆歡喜。

想到這些,我們應該對慈心有直覺的感受。然後帶著這樣的心,把《慈經》的每一句話轉化成陽光。觀想我們的祝福如陽光般遍照一切,驅散世間的敵意和危險,驅散眾生精神和身體的痛苦,使他們的每個細胞得到能量,快樂無憂。當我們這樣觀想時,眼前彷彿看到日出東方,所到之處黑暗消散,萬物生長,大地欣欣向榮。

我們知道,觀音菩薩可以千處祈求千處應。 《普門品》講到,當我們遇到水災、火災、風災、盜賊、刀兵等天災人禍時,只要「念彼觀音力」,就能化險為夷,轉危為安。為甚麼觀音菩薩能消災免難?就在於慈悲的力量。久遠劫來,觀音菩薩一直修習慈悲,最終成就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才能救眾生於一切危難之中。

我們在聽聞《慈經》的過程中,也要輔以觀修,使慈心的力量日益強大,內心的陰暗隨之消除,生命就會越來越祥和。如果暫時觀修不起來,先把經中每句話當作發自內心的真誠願望,這樣做也是有力量的。

六、從座上到座下

我們在座上修慈心時,有時會感覺良好,似乎已經充滿慈心,可一到座下就沒感覺了,再遇到甚麼對境,慈心更是無影無踪。之所以會這樣,說明慈心並沒有真正生起。我們知道,菩提心有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之分,慈心也是一樣。只有經過座下的檢驗,我們才知道座上修到了甚麼程度。

我們首先要在座上真誠祝願,透過觀想,在內心不斷模擬、建立、長養慈心,讓自己成為慈心的蓄電站和發射台。念每一句話的時候,都在散播慈心,散播到四維上下,十方法界。有時,我們會想到自己討厭或沒感覺的人,慈心可能被卡住。這就需要重新認識自己和眾生的關係,去理解並接納對方,感恩他們給了自己檢驗修行的機會。

進一步,還要在座下落實慈心。生活中,我們能不能對一切眾生平等相待?利他時,我們能不能對一切眾生友善關懷?這就是檢驗慈心的關鍵。否則,座上修得再多也可能是空頭支票,必須到座下去儲值。

利他,是長養慈心的有效方式,其中有初級、中級和高級之分。初級的利他,是從理解、同理、接納,建立隨喜、感恩之心。修慈心時為甚麼會卡住?為甚麼看到有些人無法生起慈心?是因為我們活在自我感覺中,無法理解他人,就做不到同理和接納,更談不上隨喜和感恩。即使有,也只是極為有限的一小部分,無法遍及眾生。這些冷漠、隔閡、對立,都是我執惹的禍。

我們要擴大慈心,必須放下我執,學會用緣起的思維,透過理解、同理來接納眾生。有些人之所以傷害我們,因為他本身就是貪瞋痴的受害者,是輪迴的重病患者,是在煩惱控制下,身不由己地做出這些行為。理解到這些,我們將從對立轉為同情。

有時我們會在做事過程中對別人有很多要求,不理解別人的想法和做法,也是因為從自我的立場看問題。如果學會緣起的思維,就能尊重個體的差異性。生命是無盡的累積,每個人會形成甚麼樣的性格、習慣、想法、思考方式,代表他的生命累積。我們可以做的,是在尊重緣起的前提下,去理解,去接納,然後用適合對方的手段加以引導。

總之,我執是修習慈心的最大障礙。尤其在座下,這一問題表現得更為突出,需要用智慧去處理。我們面對的眾生有三類,一是喜歡並親近的,二是沒感覺的,三是討厭疏遠的。在修慈心的過程中,要把無感變成有感,把討厭變成接受,把疏遠變成親近。這樣才能以慈心面對現實中的眾生,而不是把座上座下打成兩半。

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到底大到甚麼程度?是不是把眾生度盡才能圓滿?其實不是。否則,那麼多眾生還在沉淪,佛菩薩是怎麼成就的呢?圓滿的標準是在於,你對自己接觸的每個眾生都能生起慈悲,願意盡己所能地幫助對方,沒有絲毫冷漠、仇恨、對立,那你的慈悲就圓滿了。

中級的利他,是建立廣大悲願,修習六度四攝。高級的利他,是在利他中做到平等、無我、無所得。這就必須體認空性,了知六道眾生在根本上是一體的,所有的自他分別都是出於我執。這樣才能從世俗菩提心昇華為勝義菩提心,利他而三輪體空,度眾生而無眾生可度。

總之,座上修習的重點,是把經中每句話當作對眾生的真切祝願,全身心地散佈慈愛。然後在座下不斷落實,把想法變成做法,把祝福變成行動。二者是互相促進的,座上修是座下修的引導和基礎,座下修則是座上修的檢驗和增上。

七、《慈經》修習次第

依照我們的定課要求,聽《慈經》時要隨文入觀,觀想自己的心無所不在。心是無相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你的心,錄音機也是你的心,他所發出的每句話都是心聲,是從我們內心的真切願望。我們每聽一遍,都是在不斷宣誓,在提醒並強化這份願心。

《慈經》的內容很廣泛,從自我到身邊的人,再到六道眾生,乃至一切聖賢。我們在修習初期,應該分階段觀修,否則會抓不住重點,只有泛泛的感覺。先總的聽一遍,然後單獨強化某一部分內容。

例如「願我無敵意,無危險,無精神痛苦,無身體痛苦」,這四句話可以分別觀修或總的觀修,一遍遍地不斷重複,知道敵意和危險意味著甚麼,無敵意和無危險又意味著甚麼。重複的過程,是在修習專注力;對念的過程清清楚楚,則是在修覺察力。

在相關心行清晰、穩定、持續之後,再修其他。所謂清晰,即確定這是甚麼樣的願望,不是模模糊糊的感覺,就像糖的甜味和鹽的鹹味一樣,不會混淆;所謂穩定,是隨時可以提起相應心行,且達到一定強度,不是時有時無或時強時弱;所謂持續,是修習時念念相續,不被妄念干擾,而且能將這樣的心行延續到座下。憶念這句話的時候,就能散發強大的慈心,彷彿陽光普照大地,驅除黑暗,讓生命充滿慈悲、祥和、寂靜。

在所緣對象上,也要分階段修。從對自己修,再對身邊的人修,然後進一步擴大心量,到一切眾生。未來我們也可以結合《普賢行願品》的觀修,使慈心和菩提心的修行結合。

通常,我們是把慈心作為菩提心修行的基礎;但發起菩提心再來修慈心,就可以使慈心更有力量,從有限擴大到無限。再結合空性見,真正成就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我們需要在修行過程中不斷提升的。

八、結語

總之,《慈經》的修行大體有以下幾個重點:一、了解《慈經》的每句話,把經文內容變成自己對眾生的真切願望。二、把座上的願望帶到座下,在生活中實踐並檢驗。三、學習《慈經》的觀修,轉化身心的黑暗、冷漠、對立,與他人建立友好、和平、溫暖的關係。四、立足於普賢行願的見地,依慈心發菩提心,依菩提心圓滿廣大慈心。五、依平等、無我、無所得的見地,建立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身為學士、修士階段的修學,能做到前三點就很好了,至於後兩點,是勝士、智士努力的方向。(——2021年11月27日濟群法師講於甘露別院)


轉載自濟群法師:
https://masterjiqun.com/in…d=115042

延伸閱讀:
研究:修習慈心禪不但可以增加幸福感,還有這些益處⋯⋯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