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二月十九日(今年合陽曆3月21日)是觀世音菩薩聖誕日。正所謂「學觀音,做觀音」,在這一天,讓我們發起菩提心,發願幫助不同的眾生,成為自己的觀音菩薩,也成為他人生命中的菩薩化身。
觀音梵文為Avalokiteśvara,鳩摩羅什法師譯為「觀世音」,玄奘法師譯為「觀自在」(Avalokita-為「觀」,-īśvara為「自在」)。觀音菩薩能夠遍聞世間一切有情的音聲。不論在任何時間、空間,只要眾生有難,虔誠稱念觀音聖號,菩薩便會聞聲救苦,故有「觀世音」之名。
觀音菩薩早已成就佛果,號「正法明如來」,但他為了救度眾生而再來娑婆,聞聲救苦,給予世人關懷和安心。觀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分別為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於極樂世界輔佐阿彌陀佛教化眾生,合稱「西方三聖」。
根據《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為了普度不同眾生,菩薩會示現不同形象:「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即後來大家簡稱的「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說法」,眾生應以何種身分得救度,就示現相應的形象為他說法,令他得離苦惱。
「普門」意為「周遍法界、廣大無礙」,也有隨所應現的意思。面對不同心性、年齡、智慧、身分和性別的眾生,都能平等對待。 《普門品》中也列舉觀音菩薩的「三十三應化身」(隨眾生所需應身化現的三十三種形象),包括佛、羅漢、阿修羅,再到人們親近的長者、婦人、童男童女等。
當然,觀音菩薩的應化身並不止於三十三種。《六祖壇經》云:「慈悲即是觀音。」觀音亦代表著人心靈深處的慈悲。每個發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佛弟子,不論生於何處,是何種身分,當他們發起菩提心,自度度他、互相幫助,共同成就菩薩事業時,便已化身為觀音菩薩。這樣,觀音菩薩便可化身百千萬億,無間斷遍及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