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寵物狗不一定幸福快樂 汪星人精神健康值得關注

(圖: www.freepik.com)

流浪狗和寵物狗,哪一類比較幸福、快活?論營養和醫護照顧,有人飼養的狗隻得到的待遇,固然勝於流浪街頭的狗。但談到精神健康,丹麥的研究人員發現,寵物犬普遍因為人類不切實際的期望,而出現情緒困擾和行為問題。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獸醫及動物科學系、糧食及資源經濟系的研究人員,今年初進行研究,審視以往多項有關野犬和家犬福祉的文獻,以探討兩者的幸福感有何差異。研究主要聚焦於兩大問題:人類不切實際的要求令狗產生焦慮、抑鬱和躁狂;不良的人工繁殖方法,令狗隻患上與生殖有關的疾病。

都市人漠視狗的社交需求

根據歷史文獻,早在一萬多年前,人類就開始有以狗作為寵物和伴侶的文化。但在過去兩個世紀,工業化和都市化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模式,人和狗的關係亦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時今日的家犬大部分時間只能夠在狹小的居所範圍內活動,而且長時間獨自在家;外出要戴狗帶,基本上受到諸多社交限制。

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假設,在經濟發展程度相對低的地方,狗的生活較接近祖先的原始生活狀態。研究用鄉村地方的野狗/放養狗與居家的寵物狗作比較,發現兩者最大分別之一,是寵物狗的生活由主人操控,尤其是社交方面,狗與誰交往,交往時間和互動形式,都由狗主人決定。反觀鄉村野犬,雖然牠們靠人類供給食物,也不時與人有接觸,但牠們的社交需要並不受人類的意旨主宰。

研究人員指,狗主人甚少留意自己對狗有過高的期望。(圖: futurity.org)

根據一項有關「理想」寵物犬的問卷調查,最多狗主期望愛犬「喜歡交際」、「友善」、「平靜而有活力」、「容易馴服」。愛犬之人視狗為家庭成員,給予牠們衣食無憂的生活,但這種依賴人類的生活模式,會為狗帶來行為和心理上的問題。

都市人大部分時間離家工作,寵物狗獨留在家,想與同伴或人類共處和玩耍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因而產生焦慮,或因為被冷落而感到納悶或失意。文獻指出,有5%至 30%狗主表示,他們飼養的狗與主人/家人分離時會出現行為問題或身心異常反應。

負責該項研究的應用動物行為科學家美雅教授說:「狗發洩情緒的方法是吠、咬東西,或者隨處撒尿,搗亂家居擺設。狗主人看到這些失常行為時往往會遷怒於狗隻,施以懲罰,甚至棄養。」他指出,不少狗主人都不自覺,自己的行為和生活模式傷害了愛犬,即使狗隻出現顫抖、狂奔、流口水、嘔吐、昏睡、呆滯等反應,狗主也未必察覺是精神困擾的表現。

主人可能對狗有過分的期望

研究人員認為,一些狗主人與狗彼此過度依賴的關係,是問題的癥結。新冠疫情亦帶來隱憂──疫情爆發後,新手狗主數目顯著上升。由於防疫措施,人類留家時間增長,小狗習慣了與主人終日共處一室,變得依賴,牠們長大後很可能會出現情緒和行為問題。

「很多人認為今時今日的家犬都被溺愛,享有玩具、特製的食物、獸醫護理、美容、服飾⋯⋯⋯⋯很多東西。但事實上,家犬習慣了與人作伴,當獨留在家時會有孤獨的感覺,或者因為主人不切現實的期望而變得焦慮、抑鬱或躁狂。這些表現是流浪狗沒有的。」

研究報告另一作者山道教授(Peter Sandøe)指出,狗是群居動物,牠們與同類互動的需要是人類無法取代的。可是家犬的主人普遍對狗寄予過高的期望,認為牠們可適應長時間與外界隔絕,事實上這些期望是不切實際的。

流浪狗可以自由活動和與狗交往,比寵物狗有更佳的社交和心理健康。(圖:freepik.com)

山道教授表示:「社化過程讓幼犬學習與人和其他狗相處,從而取得良好的經驗。街犬可以自由行走,選擇與其他狗友好或拒絕往來。但寵物狗的情況就大不同,有些狗主人為了避開其他狗,晚上才帶自己的狗散步,剝奪了狗與其他人和狗交往的機會,也有主人刻意安排幼犬與其他狗聚會,命令牠們互動,以為這樣可以訓練牠們提高社交能力。其實這樣做有違狗的天性,不愉快的社交經驗反而會引致行為問題。」

研究顯示,大部分狗都不喜歡被人擁抱和親吻的親暱行為,也不喜歡在進食時被騷擾,當牠們意識到「走開」不是可行的反應時,便會將行動升級,以示意「我需要保持距離」,最常見的表現是躁狂和發怒。

每頭狗都是獨特的

怎樣令狗更活得更好?研究人員為狗主歸納出幾項提議:留意自己日常的生活或工作模式,是否有顧及和配合愛犬的社交需要;陪伴之餘,也要透過訓練,讓家犬循序漸進地習慣獨處;讓家犬保持身體和頭腦活躍;狗主人必須明白和接受,每一頭狗的性情和需要都不一樣,避免用所謂通用的方法對待自己的狗。山道教授說:「多了解狗伴侶,不要強迫牠做不願意的事。作為狗主人,最重要的是讓狗隻在家養的限制之下好好生活。」


延伸閱讀:
因家中狗狗而發願茹素護生,羅寶文居士分享學佛歷程:陪伴狗狗走過老、病、死,啟發了她走上菩提路⋯⋯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