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古籍修復師如何妙手補書,讓敦煌寫本、永樂大典等古籍再現光彩?

(圖:中青在線)

文以載道,綴連古今。古籍,延續著歷史文脈,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然而,古籍得以流傳至今,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歲月的痕跡。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有這樣一群古籍修復師。他們心細如髮,妙手補書,讓古籍再現光彩。

在國家圖書館古籍館文獻修復組,古籍修復師宋晶和謝謹誠小心翼翼地打開了一冊西夏文獻。這批珍貴的西夏文古籍文獻,有極其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文獻研究價值。然而,歷經歲月的滄桑,這本古籍已經「脆化」到完全拿不起來,書葉板結、大塊缺損、黴菌腐蝕,碰一下都「掉渣」。

通常古籍都是單面有字,修復時先墊上化纖紙,從背面修復。然而這本西夏文獻卻是雙面都有字,西夏文生僻特殊,一旦修復期間有字蹟的紙塊掉落,就很難對照復位。

輕夾書葉、浸潤紙張、剔除雜質,宋晶用與顏色、厚度相近的三椏皮紙鑲接,補破加固。修補破損的「搭口」紙沿邊不超過原書的一毫米。

(圖:央視網)

古籍修復師 宋晶:「比如這種缺損的地方,它(補紙)的厚度就應該和原件比較接近,這種有一些斷裂或者碎掉要加固的,就要用薄一點兒的(補紙),如果再用同等厚度的(補紙),它就明顯會凸起來一塊兒。」

修一冊這樣的古籍,少則幾週,多則大半年。靜心不妄動的這份熱愛與定力,同樣需要歲月的打磨。 2015年,北京大學文物保護專業研究生畢業後,滿懷職業理想的宋晶剛來到國家圖書館,就遇到了第一個考驗。

古籍修復師 宋晶:「一本書如果蟲蛀非常厲害,比如整個面積一半都是蟲洞,然後你就需要一點一點地補,每個搭口都不能過窄過細,你補一個洞兩個洞可能很有趣,當一頁上就有幾十個(洞)的時候,就會很抓狂,真正操作的過程都是很枯燥的。」

在古籍館文獻修復組,所有人都要過「齊欄」這一關:古籍修復完成裝訂前,要把書頁下板框的欄線調成直線。 「齊欄」練好了,眼力和心性也就練好了。

在修復專家的悉心教授下,古籍館文獻修復組的年輕人都迅速成長了起來。國家圖書館現有古籍修復師二十一人,青年修復師佔比超過70%。敦煌遺書、頤和園相關圖樣,以及一些傳世名碑拓片等,正在他們的手中重現光彩。

(圖:央視網)

古籍修復師 宋晶:「不管是技術承載的文化遺產,還是古籍自身的價值,都能通過修復的過程,把它所承載的文化更好地傳下去,更好地發揚出來。」

宋晶所在的修復小組,即將開始永樂大典「湖」字冊的修復工作。因為永樂大典異常珍貴,因此修復小組複製了一本一模一樣的「樣書」進行修復試驗。從自己動手織絹確定經緯密度,到將生絲轉化成熟絲,再染色、老化,最後還原出幾乎以假亂真的古籍封面。他們用巧手再續古籍生命,滿懷敬畏和熱愛。


節錄轉載自網易: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BJC8B8S05179GJ4.html

延伸閱讀:

駱慧瑛博士談敦煌藝術中的觀音經變:佛菩薩的無言說法,令觀者能安靜心定、輕安愉悅⋯⋯

貝葉經面臨迅速消失的風險,一群學者立願保存及整理,並讓大眾得以在網上免費查閱⋯⋯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