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傳佛教寺院的活動中,我們往往會見到「滴水儀式」。也有信眾在念經時,一邊念誦,一邊用一個小壺滴水。
關於「滴水儀式」的緣起,背後有這樣的故事:
傳說,從前在舍衛城裏,有一對富可敵國的夫婦,家庭幸福和樂。他們把兒子當作掌上明珠,無微不至,精心養教。
有一天,孩子突然得病離世,兩夫婦非常悲傷,把兒子埋葬後,在墓旁修建一座涼亭,吩咐傭人每天將備好的飯菜、水果等送到墓前。
有天突然下大雨,傭人無法到墓前送菜。剛好他面前有一位托缽的出家人,心想:「既然不能過去,飯菜就拿去供養這位比丘好了。」傭人供養比丘後,把情況都告訴了他。
比丘知道後,便給他們一家念誦佛經,然後行滴水禮,表示對死者的追薦及祝福。死去的孩子,當天就給父母托夢道謝。
夫妻倆知道比丘的事情後,便每天到佛寺供養出家人,有時還特別請僧人到家誦念《吉祥經》、《慈愛經》等。他們更向貧民布施、助人修橋鋪路,長期不斷積德行善,將功德迴向給兒子。
後來,兒子得以生天受樂,而他們一家人命終後,都得生天福報。滴水儀式也這樣流傳了下來。
「滴水匯入大海,成為功德海。」在南傳佛教地區(特別是傣族),信眾如果做了善事,他們會將功德滴水迴向給往生的親人。
在滴水儀式中,他們會手持滴水壺,將壺中水緩緩滴落杯中,象徵把所有善業一點一滴累積成功德海,迴向給親友與一切有緣眾生,將無限量慈心散播到一切世界,祝願眾生快樂、安穩。
延伸閱讀:
「迴向」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