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飲食傳遞慈悲:韓國正寬法師分享寺剎飲食製法。其烹飪之道,如何體現與大自然和諧共在的關係?

(圖:IFAD, 韓國中央日報)

「烹飪是我修行的一部分。」韓國的正寬法師(Venerable Jeong Kwan)說:「我相信,這種修行會帶來喜悅,廣結善緣。」

烹煮寺刹飲食四十多年,法師製作的食物不僅為僧尼帶來喜悅,也為世界各地的信眾帶來種種啟發。近日她接受《中央日報》《明報》訪問,分享其烹飪之道。

正寬法師在慶尚北道永州市的一個農場長大,十七歲時母親離世,後來在曹溪宗白羊寺出家修行。「我在學佛的過程中找到了喜悅,決定在這裏度過餘生。」平日,她向其他出家人學習煮食,沒有接受過正式的烹飪培訓。

寺剎飲食:與大自然和諧共在

寺剎飲食是僧眾每天的飲食,不含肉食以及五辛。從種植、採摘食材到煮食,都是修行的一部分。在準備食物的過程中,也可以體會生命的循環。

《明報》報道,飯菜煮好後,正寬法師會將湯、飯、菜和水,放進數個大小不同的木碗中。進食前,會謹慎思考所需分量,以確保不浪費。僧眾亦會取小量食物,與寺院周遭的動物分享。

寺剎飲食講求時令,順應四季,選用當令食材。而同一款食材,調味或煮法會因應季節變更而調整。正寬法師以烹煮冬菇為例:春天時,因冬菇已在冬季儲蓄了很多能量,所以她會減少調味料,有時只用少量鹽。到了夏天,因冬菇水分較多,她會改用豉油調味。

為此,法師會用心認識食材,了解其生命的循環。而在上碟時,她也會盡量呈現食材本身的自然形態。

《中央日報》報道,法師認為,這也是一種展現慈悲、環保和尊重生命的烹飪方式(選用時令食物,也可避免人工溫室栽種,減少產生溫室氣體)。

廣結善緣

法師還視之為尋找和認識自我的媒介。「做飯和進食的人,都在認識自己的路上。飲食能夠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我透過食物與大眾連結,支持他們認識自己。我相信這就是寺刹飲食的功用。」

她說,烹飪沒有等級之分。「如果你與食材合而為一,尊重大自然,那就足夠了。如果一個三歲的孩子全心全意地烹飪,那可能是世上最好的菜餚。」

平日,她以自己在園內種植的新鮮蔬果,加上鹽、醬油、辣椒等簡單調味品,製作出松茸湯、煮黃瓜等多道菜餚,供出家眾和來訪客人食用。

近年來,韓國寺剎飲食漸漸為人所認識,不少寺院都放有法師撰寫的食譜(《寺剎飲食菩提一味》、《飽含手藝的寺廟飲食》等)。首爾奉恩寺更於去年開設「寺剎飲食文化研究所」,研發健康易製的寺剎飲食。亦有信眾在京畿道水原市開設餐廳,傳承其烹飪之道。

正寬法師上個月獲得2022年度「標誌人物獎 – 亞洲」( Icon Award – Asia 2022 ),以表揚她對餐飲業的貢獻。

延伸閱讀:

【Green Your Month】營廚Marco Lo與素食教煮Ken Kwong合推有營純素餸包,為居家隔離的新冠患者送暖!受惠對象還有一班未能外出的院舍「老友記」……

茹素,是生活中平易近人的修行媒介──素食社企創辦人凌浩雲談茹素與修行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