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憨山大師曾說:「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從此經可見,佛陀不厭其煩,以各種方式引導不同根器的眾生趣入佛門,宣說人人都有成就佛果的潛能。
此經不但感染人心,也造就了大量藝術珍品。台灣故宮博物院南部(簡稱「故宮南院」)現正舉辦「《法華經》及其美術」特展,透過多件珍品,與大家一起認識有趣精彩的經典故事。
成佛的法華
《法華經》全名《妙法蓮華經》,源於印度,三世紀時經由絲路傳入中土。它記述佛陀晚年時,在靈鷲山上總結了過去四十多年的教法。世尊表示這些法門,是因應各人的不同根性而提出的,目的是接引眾生踏上成佛之道。
展覽介紹,經中主張人人皆可成佛,故被稱為「成佛的法華」。「《法華經》教法圓融,經文優美,充滿豐富的譬喻故事,是東亞流傳最廣的經典之一,衍生的美術作品不計其數。」
《法華經》及其美術特展
故宮南院表示,佛典常將經文分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以助讀者理解。「序分」說明該經宣講的地點、參與人物等背景,「正宗分」則說明經中教義或修行法門,而「流通分」則述說修行此經的助益,鼓勵大眾流傳。
是次展覽亦分為相應的三大單元,透過多件珍貴造像,加上罕見的觀音變相等,分別介紹《法華經》的背景、主題與流傳。
策展人鍾子寅介紹,這次特別展出的〈釋迦牟尼佛〉銅鎏金造像,在北魏太和元年(477年)製作,保存完整;圖像融和《法華經》、《維摩詰經》及佛傳故事,有層次地呈現北魏佛教信仰,加上有明確紀年,十分罕見。
〈釋迦牟尼佛〉圖像分成上、中、下三層。上層有佛陀和多寶佛並坐塔中,兩側有維摩詰居士與文殊菩薩對談。
「二佛並坐」圖像的典故,源於《法華經》第十一品〈見寶塔品〉。經中描述每次佛陀宣說《法華經》時,多寶佛就會乘坐七寶塔出現,證明此經所說皆是真實。七寶塔開啟後,多寶佛邀請佛陀同坐塔中,二佛接著施展神力,令大眾皆飄在空中,聆聽《法華經》妙法。
特展亦會展示各版本的《法華經》,包括以蘇東坡書風寫刻的「宋刊蘇寫本」。當中的插圖故事情節緊湊,人物刻畫生動,解說著名的「火宅喻」、「窮子喻」等。
是次展覽由即日起展出至7月17日。
延伸閱讀:
《法華經》:「三界皆火宅,無一處安生。」眾生身處火中卻不自知,在生死輪迴中執迷不悟──淺析「火宅三車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