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一千多年前,日本已有佛經流通,而且以漢字為主。但那個年代識字率不高,而讀者可能要認識千多個漢字才能讀得懂這些經典。有日本人因此發明了「圖繪經典」,讓不識字及未受教育者也能持誦,並獲得多種功德利益。
不識字也能學佛
日本流傳著一個故事,寓示佛典對不識字者的影響力:從前有一位失明的僧人住在阿彌陀寺,擅長彈琵琶,名為芳一法師。有一天,一位武士前來拜訪法師,表示其主人邀請他到府彈奏樂曲。法師的演奏感動眾心,於是武士邀請法師再來六個晚上。
幾天後,住持見法師每夜外出,感到不解,於是便派人跟隨他。怎知法師原來在一個墓前彈奏,四周還有「亡靈」幽幽飄著。住持於是囑咐他,當武士來邀請的時候不要答應,又著僧眾在芳一法師全身寫下《心經》。翌日晚上,怨靈來到寺裏,卻看不到法師,只看到一對耳朵,於是把耳朵帶走了。事後僧眾才發現寫經時,忘了在他的耳朵也寫上經文,所以怨靈只看到一對耳朵。
有些學者認為,這個故事寓示佛經的力量。例如佛教學者克勞迪婭·瑪拉(Claudia Marra)在一篇論文中表示,即使不理解《心經》的文字,但用心持誦,也可有破除顛倒夢想的啟迪作用。
《公眾領域評論》(The Public Domain Review)報道,十七世紀時,日本印刷商便開始為不識字者製作圖繪佛典,按照「判じ物」(畫謎,英文為rebus)的方法,以一些日常物品的圖畫,來表示字語的音節或意思。
漢字的聲音由具有相同發音的日常物品的圖片來表示。讀者讀出圖像的聲音,便能夠理解經文內容。以英文字belief為例,人們會用蜜蜂(bee)和葉子(leaf)的圖片來表示這個詞。兩個字連著讀,讀音便與belief相近。
日本作家橘南谿(Tachibana Nankei,1753-1805 年)在其著作《東西遊記》(Tōzai yūki)中,便以這種方法為不識字的人繪製《心經》。而由於這些文本最常用於農村地區,因此不少圖像以農耕工具、動物等為主。
目前大英圖書館 (The British Library)收藏了來自日本、二十世紀初的圖繪經典《心經》。
延伸閱讀:
一部《心經》蘊藏四種度化眾生的方法:記繼程法師談怎樣如理思惟這大乘經典
1,400年前,「日本佛教之父」聖德太子如何以短短49年生命,奠定日本佛教之基?東京美術館展出罕有文物,帶領大眾認識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