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遊記之「盧舍那大佛」

在龍門的所有石窟中,北魏洞窟約佔三成,唐代約佔六成,其他朝代僅佔一成左右。唐代龍門石窟的開鑿規模宏大,氣勢非凡,而在唐朝石窟中,位於伊水西岸石窟盡頭、西山南部半山腰間的奉先寺摩崖造像舉世聞名,當中的主佛盧舍那大佛更是龍門佛像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讀者諸君也許有所聽聞,這座盧舍那大佛是按照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形象而塑造的。佛像開鑿於唐高宗咸亨三年(672),乃唐高宗李治為其父皇李世民做功德而建。當時還是李治皇后的武則天為這工程捐助了兩萬貫胭脂錢,大佛左側束腰部位碑刻記有捐錢事,如用唐代當時的糧食價換算過來大約相當於六七百萬港幣。石窟耗時三年九個月,於唐高宗上元二年(675)竣工。沒有採取全部開鑿洞窟的方式,而是依山就勢在露天的崖壁上雕鑿,南北寬三十六米,東西進深四十米有多,除了摩崖正中的主佛盧舍那大佛,左右兩旁侍立的分別是弟子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二弟子外側侍立的則是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還有天王和力士等造像。

主佛盧舍那大佛身高十七多公尺,佛像面部豐滿圓潤,頭頂為波狀形的髮紋,兩道彎眉如鉤似月,附著一雙秀目,目光下垂,高直的鼻樑,長長的雙耳,嘴角微微上翹,露出祥和的笑意。大佛身穿通肩式袈裟,一圈圈同心圓式的衣紋,簡樸無華,烘托著佛像端莊的臉容,顯得鮮明而聖潔,睿智而慈祥,讓人肅然起敬。

細心觀看,大佛兩眼好像在凝視著山下潺潺流動的伊河水,又好像在凝眸遊人。遊人無論從那個方向和角度仰望,都會感到大佛在注視著自己。也許正是這個原因,讓大佛贏得了「東方的蒙羅麗莎」的美譽。

話說回來,大佛為何要按照武則天的容顏來雕鑿呢?遊學團的導遊先生給我們說了一個故事。話說有一年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居住在洛陽的皇宮紫薇城中,有一天清晨,武則天在梳妝,李治在一旁讚賞道:皇妃相貌端正,雍容華貴,有菩薩之儀態。武則天聽了此話,心裏暗自高興,卻又忽然流下淚來。李治吃驚地問,皇妃為何如此傷心?武則天抽泣地說,眼前縱有千般好,百年之後還不是一堆枯骨,有誰會知道妾的模樣?李治回道,這有何難?朕命畫工為愛妃畫像,流傳於世。武則天卻撒嬌地說,畫像雖好,只是薄薄一紙,不能流傳千年。李治這下子可為難了。這時,武則天嫣然一笑曰,陛下說妾有菩薩之相,何不在龍門山上開窟造像?李治恍然大悟,即時答應她的要求。就是這樣,龍門山上的一座大佛像就建造起來了。

武則天十四歲時以美名被招入宮中侍奉唐太宗李世民,卻不被太宗寵愛,這個有心計的姑娘便憑著自己的美貌與才智,迷住了太子李治。李治繼位為高宗皇帝後,武則天又一步一步排除政敵,登上皇后寶座。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治權力,尤其是在古代男性主導的封建社會,武則天充分利用宗教的力量。為了得到天下人的認可和歸順,她在稱帝前就命人在《大雲經》中編說她是彌勒菩薩的化身下凡,「佛祖以女身顯化下世治國」,應作為天下主人。武則天想要改朝換代,建立自己的政權,一方面打擊李氏勢力,稱帝後大誅李氏封王,一方面在形象上樹立自己君權天授的神秘色彩,利用佛教把自己神化,大肆宣揚自己。

大佛塑好後,名為盧舍那。盧舍那音譯自梵文,即報身佛,是表示證得了絕對真理,獲得佛果而顯示佛智的佛身,意為「光明普照」。武則天後來造字給自己取名「曌」,意為「日明當人」。這相同的含義不會是巧合。

(待續)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6%bc%94%e7%84%b6/" title="Posts by 演然"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演然</a>

佛門弟子。以寫作為生,著作超過兩百種。港大榮譽文學士、理學碩士、佛學研究碩士(優異)學位,並以第一名成績取得浸大語言研究碩士(優異)學位。先後獲得皇仁書院胡禧堂獎學金、浸會大學學術獎、香港編劇同學會故事寫作比賽優異獎、中大青年文學獎季軍、第二屆(2019)香港出版雙年獎、第十五屆(2019)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第四屆(2023)香港出版雙年獎等。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