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點線習作

兒時,最喜歡的鉛筆練習是“點線習作”,將一頁看似沒關係的黑點,用筆連線,成為一幅圖樣;完成後,內心會泛起一絲喜悅,有完成圖樣的滿足感,破解難題的興奮,逐漸將一堆未知之數的黑點,顯現出其真相的舒暢,腦筋由繃緊到鬆弛的感覺,全是良好感覺,很是回味。從父母的角度看,任何可以令百厭的孩子靜下來的練習都甚受歡迎。

對我來說,人生像是點線習作,不斷由一點行到下一點,一點一點地行下去,有時左有時右,有時前有時後,有時長有時短,有時直有時彎,有時一眼便知道下一點所在,有時要找找看呢!有時縱然知道下一點的位置,但硬是不情願、不接受,因為我們總覺得它不似心目中的模樣,它不是這樣的?是這個圖樣嗎?是不是出版商弄錯了?夠刺激吧!

要完成比一般點線習作大和複雜很多的人生點線習作,便要面對大大小小的困難,和不能預計的抉擇。心理狀態健康的人,才可完成其生命點線習作。可是,過程中絕不要問:為什麼要做習作、為什麼沒權選擇習作;這些“為什麼”不能助你完成習作,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完成習作。


心理健康

根據2007年世界衛生组織的定義,精神(心理)健康不僅是沒有精神障礙,還指人能認識自己的潛力、應付日常生活壓力、有效地工作,並對其社區作出貢獻。


潛力≠第一

一直以來,大眾傳媒如漫畫、電視、電影,傳遞一種訊息:祇要主角發現個人潛能,經過努力,便可以成為全國第一、世界最強。令人相信一旦發現自己潛能,便能成功。

個人潛力指自己的才能和專長,通常從自己喜歡的活動發現,因為在活動中能運用到個人的能力,便會感到舒服,享受過程,樂意面對挑戰,有一種水乳交融的感覺。自己的潛能並不是透過與別人比較而確立,而是一種對自己不同能力(如語言、音樂、體育等)的認知,譬如某人唱歌比其他人好,但他的才能不一定是唱歌,他可以較喜歡數學,很享受做數學難題的過程,而且發揮得不錯,縱使其成績不是全班第一。

因此,當我們有機會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便不必要硬將個人表現與他人比較,亦不需執著祇做喜歡的事,內心亦能滿足,心理便會健康,能面對人生的未知數及挫折。


壓力≠失敗

壓力是指當一個人要完成一件事情,但事情的「要求」實際上或感覺上在自已能力之上,身體和情緒便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反應;尤其是,若將個人的焦點完全放在“壓力的情況”,便容易視這種情況為否定個人能力的證據,覺得自己是失敗者,認為人生沒有希望,後果真不得了。

我們需要調節焦點,視「人生」為唯一的主角,「困難」是眾多的配角,某一事件是其中一個配角,要我們面對和處理,完成後又繼續另一點,直至完成人生習作為止,成果必然是美好的。保持住這種心態,才有心理健康,人才變得堅韌,不隨便放棄。


心理健康≠個人得益

根據世衛的定義,心理健康的人不單能發揮個人潛力,有效地工作/學習,亦能貢獻社會。

社會貢獻不單指做有益他人的事情,例如義工、或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讓坐等,亦指不做犯法的事情。別以為一個人犯法祇是個人問題;事實上,犯法者不單傷害其親友,警方要為事件進行調查,司法部門要作出檢控,相關的文件會被記錄及儲存,或需要醫療服務或社福機構的援助等……可想而知,一人犯事,牽連甚廣;所涉及的公共開支,包括不同機關人員及服務的費用,全由納稅人支付。因此,奉公守法對社會是貢獻,人亦活得心安理得,心理便會健康點。

每個人都要完成人生點線習作,發揮個人潛力,將壓力放在正確位置,對自己行為負責,對社會多作貢獻,便能心理健康,從容地完成其習作。


作者簡介

蕭碧銀,香港中文大學臨床心理學碩士,執業臨床心理學家,多年專為兒童及成人提供心理評估及治療,處理情緒、性格、行為及家庭問題等。曾於香港大學專業及持續進修學院、香港中文大學客席教授心理學科目。期望能以生活化的寫作提倡心理教育。

電郵:[email protected]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