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莊嚴是名莊嚴

千百年來,一般佛教徒都接觸過《阿彌陀經》,更被經中所描述的西方極樂世界所吸引。在《阿彌陀經》中,佛陀告訴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阿彌陀佛建立了清淨的極樂世界,遠處西方。佛陀在經中又說,眾生可以發願往生其佛國,隨阿彌陀佛及諸上善人一同修法。於是歷代佛教信徒便積極發願往生西方淨土去,甚至有大德認為持名念佛往生西方淨土,可以稱作「徑中徑又徑」,即是修行捷徑中捷徑的捷徑,藉以顯示此法門的快捷與殊勝的效果。

但是,淨土法門當然不只是求生十方淨土的,近代不少高僧大德,亦提倡人間淨土的理念,並強調建設人間淨土的現實意義。以人間為淨土並不是近現世才出現的修行論說,而是在大乘佛教初期,已經有經典提倡,而般若系經典更對這人間淨土進行了反思與討論。本文試從《維摩經》、《金剛經》等經典中,看看人間佛國的建立及其修行理念之主張。

何謂淨土?淨土在哪?

相對於佛陀在世時所面對充滿苦難穢惡的五濁惡世,清淨解脫的國土便稱之為「淨土」。原始佛教時期,佛弟子修行,知苦斷集證滅修道,離煩惱得解脫,出三界得涅槃清淨地,這是修行的終極目的。因此,早期佛弟子莫不以離苦得樂趣向涅槃為修行鵠的。後來大乘思想興起,大乘經典出現,呼籲佛弟子應以菩薩行作為修習方向,其中便以成佛建立清淨佛土來作為學佛的終極目標。於是發心修習菩薩道,習淨土之行,成為很多經典記載著的大乘修行方式。

在《維摩經》開首的〈佛國品〉中,記載著以寶積為首的五百長者子,一同前往毗耶離城,拜謁佛陀,並請教如何修習菩薩淨土之行?於是佛陀乃為他們宣說菩薩淨土的修行。

一般人以為佛土是有國界、空間、位置的,例如阿彌陀佛淨土在西方、彌勒淨土在上方兜率天、阿閦佛淨土在東方等等。但在《維摩經》中,佛陀開宗明義說明,菩薩佛土不是在哪個空間地區建造,而是以修行來成就的。佛說:「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這即是說明菩薩所要建立的淨土,乃是以眾生為攝化對象,眾生就是菩薩之淨土。淨土雖以「土」為名,卻不一定以時間空間物料來建立。甚至可以說,人間便是菩薩的淨土,人間便是菩薩建立其未來佛國的基礎。

菩薩之所以名為「菩薩」,便是他需要去化度眾生,教化大眾,令其覺悟,否則他便不能稱為「菩薩」。菩薩不能離開眾生而行菩薩道,不能離開眾生而稱為「菩薩」。菩薩佛土就是眾生,眾生就是菩薩佛土。若沒有眾生,菩薩便沒有修行對象,其佛土亦不能成立。若舉現在的例子,則世界上很多所謂互聯網王國、電視王國、名人富商的商業帝國,莫不是以其大氣覆蓋的各地使用者、或是不同民族的崇拜者來建立其王國,而不是局限在一個固定地區上所建立的。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所謂淨土者,並非有一塊土地或國土,稱為「淨土」,而是菩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一個歷程,而其中便以所度化眾生而作為建立其淨土之行。

但是,我們若仔細地考察,菩薩真有實在的眾生可度嗎?正如《金剛經》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 ……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因眾生非實在 、不永恆、不能主宰一切的,這我們說之為空。眾生皆空,但眾生不知自己空,卻執之為實有,於是貪瞋癡起,做種種行為滿足自己,最終沉淪苦海。菩薩知眾生本空,於是盡其力量去教導、度化他們,令其知空而解脫,離生死苦海,入無餘涅槃。菩薩知眾生空,所以雖度化眾生,而知實無眾生得滅度的。若菩薩執著實有眾生可度,實有眾生被度,則他便不能稱為「菩薩」了。

如何莊嚴佛土?

諸佛淨土不是天然而有,也不是本來而有,更不是唯心而有,而是要透過諸佛在因地,即在菩薩階位時精進修行而建立。菩薩要修行淨土,除了以眾生為對象之外,更要不斷莊嚴這個淨土。莊嚴即是做修行工作,發心做事,令其成就。菩薩廣行菩薩道,便即是莊嚴淨土。因此,所有大乘菩薩修行之種種綱目,都是莊嚴淨土的內容。於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度、四無量心、四攝、三十七道品、十善等,都是菩薩莊嚴淨土的方法及內容。

菩薩在修行菩薩道的歷程上,不但自己破除對一切法有實自性的執著,亦教眾生破除對實性的「常、樂、我、淨」的執著。正如《金剛經》所說:「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如是布施,不住於相。」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等,皆不住於相,如此即修行菩薩道的同時,亦即是莊嚴菩薩道。依此而行,感化眾生,成就眾生,成就其菩薩淨土。

進一步看,《金剛經》中佛問「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須菩提回答曰:「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不但佛土無實自性,連莊嚴這個行為也無有實自性,無實功德可言。菩薩以化度眾生為建立人間淨土,因眾生空而不知空故,菩薩進而教導之,令其知道空,破除其執見。眾生空,法亦空,修六度而無實六度可得,習菩薩行而無實菩薩行可行,莊嚴佛土而無實莊嚴可取。在無實性中修習一切法,於一切法上去除其執著,這才是在空的基礎上莊嚴佛土。此莊嚴佛土者,無莊嚴的實體性,故曰「則非莊嚴」,只有假名字稱為「莊嚴」,這乃有名無實的「是名莊嚴」。龍樹菩薩在《中論》便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便是這個道理。菩薩就是知悉一切皆空,無實自性,因此修道才能進展,眾生才可度化,佛道才能成就。若一切不空,則一切皆固定不變的話,則如何能度化眾生,如何能成就淨土呢!

心淨則佛土淨?

《維摩經‧佛國品》云:「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佛陀指出,「心淨則佛土淨」的心淨,即是「清淨心」之謂。菩薩如何修習清淨心呢?《金剛經》云:「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心有所住,即是有所執。菩薩於一切皆不應有所住著,不應住於過去現在未來之三世,不應住東南西北四維上下之十方,以無心可住,無境可住,方為清淨心,方為心淨。

《大智度論》云:「畢竟空即是畢竟清淨,以人畏空,故言清淨。」由此可知,心淨即心空,土淨即土空。無心可得,是名「清淨心」,無土可得,是名「淨土」。菩薩明白心不可得,於是眾生不可得,佛土亦不可得,最後一切法皆不可得。所以說「心淨則佛土淨」。因此,菩薩修行之路,便是如何令心清淨,令心不再堅執有我、有人、有眾生、有壽者,不再執著有法、有土,令心遠離一切執見。在自己遠離執見的同時,亦教導眾生遠離一切執見,由此成就圓滿其菩薩淨土之行,建立其清淨佛國。

結語

禪宗六祖惠能曾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依此我們可以說,淨土在人間,不離人間而建立。正如菩薩在人間行菩薩道,以度化眾生為求道的資糧,淨土也是在人間而建立。離開人間,是不能建立菩薩淨土的。

故此我們在發願學佛、發願行菩薩道的時候,也應該發願在此人間,修習六度四攝之行。我們在上求下化的同時,更應不斷提醒自己三輪體空,不見有我在修,不見有眾生可度,不見有莊嚴法可得,身處人間而努力度化有情,如此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菩薩淨土。

(註:原文刊於明珠佛學社網站的「佛學文章」內,承蒙明珠佛學社允許轉載於佛門網,以饗讀者。謹此致謝。)

延伸閱讀

如果一切法皆空,那麼佛說的「四聖諦法」是否亦空呢?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