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到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CBS)在各種善緣下創立,前總監淨因法師透露了不少內幕,我們才知道原來曾有那麼多善心人一起來成就此大好事情。
淨因師回顧他參與建設CBS的十年足跡,總結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開創期(2000-2003):建設平台,努力紮根;
二、探索期(2003-2007):摸索方向,積極開拓;
三、定位期(2007-2010):保持特色,持續發展。
沉著面對嚴肅批評
開創期即是指由籌備至2002 年開辦第一屆佛學碩士課程[1],以至翌年培養出第一屆畢業生,開始每年誕生校友,此中經歷的起伏已在前文交代。其後約四年時間屬探索期,要摸索發展方向和逐步完善課程結構;淨因師說,這段時間承受很多批評,壓力非輕,但憑著信心和理念,把難題逐一解決。例如來自大學方面的一個嚴肅批評是關於學科數目。
修讀CBS的碩士班需要完成兩個必修科和六個選修科,即共八科。一般而言,研究院只需籌備約十二科就足夠開一個授課式(course based)碩士課程,而CBS籌備的碩士科目卻有二十多科──有大量選修科做搭配。在學校當局看來,籌備學科太多,每年轉變選修科,導致了師資分散,有資源欠效益之虞,自然施予壓力了。
淨因師表示,在辦學立場來衡量則有必要,此中考慮因素包括:師資隊伍,佛教各種傳統的完整介紹,還兼顧學術、心靈成長與生活應用的多元性等。課程內容要完整、多元,既要照顧大學規定,也要盡最大限度滿足學們的不同興趣,又能回應社會的訴求,故不宜模仿一些研究院課程只從學術教研角度著眼,應優先考慮社會需要從而建立自己的個性,充分利用香港社會的優勢。為此,CBS據理力爭,雖然最終「成功爭取」,卻是「得來不易」。
佛學課程經精心佈置
淨因師解釋,其實CBS對開辦佛學碩士的考慮包括:
首先,必須按照香港大學規定,課程均以英語授課。這先限制了邀請海內外大德來教學的人選,因為物色對象時先要篩除不善英語者。然而,考慮到中觀、唯識學科的特殊性,所用教學材料大多以漢文為主,校方經綜合考量,特許李潤生教授所講的課程以中文講授。他以深厚的佛學素養,豐富的教學經驗,帶出的門生之中便有不少佛學博士。另一例子是由港大中文系「借」來廖明活教授(詳見前文),CBS也費了不少功夫,才得到當局同意,對這位來自本校的教授予豁免英語教學之要求。這畢竟只是少數特例。
其次,考慮到學生來自社會各個層面的背景,需求各有不同,CBS決定必須提供多種科目。淨因師說,相比於一些佛教國家集中於某個佛教傳統,香港社會的一個特色是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有如「百花齊放」,各有很大的影響力;CBS開辦佛學課程也不能劃定某門戶,應平衡各傳統,不可偏廢。
筆者認為,在佛教徒學生來說,除了對自己的宗派應多了解外,他們也有興趣和有必要認識其他宗派;而對沒有宗派的教徒,或者非佛教徒學生而言,則也有需要多加認識各宗派的不同思想、法門,所以提供多種選擇是非常適切之舉;而且對佛教的現代發展,或教界內外的交流,都有促進作用。淨因師也說,多開不同科目,平衡各方需要,完全是針對實際情況,絕非浪費,更毋徒勞。
此外,CBS還致力讓學生增長佛學知識之餘,在其生活和心靈方面都有所得著,更鼓勵學生將所學回饋社會。佛教是應用的、實用的,佛學研習的最終目的並不只是為了在象牙塔內做分析研究,辦佛學不能僅視為學術思想的傳承,這樣反而抹煞了佛學的精髓。所以CBS辦的佛學碩士班其一大特色就是,有相當大比例的科目屬社會科學範疇,包括在個人、家庭、人際、社會不同層面的實際應用。其實這也切合近年越備受矚目的「應用佛學」(Applied Buddhism)的潮流,真是與世界脈搏同步。
要考慮師資人選,要照顧平衡各傳統,要全方位培養學生,還有應用性、國際化等要求,籌備的學科組合當然要做到具完整性之餘,又富於多樣性了。這些特質也使得她有別於其他大學的佛學課程,自成一格。
國際化的學生組合
還有另一個批評衝著來,指收生太寬鬆,甚至有濫收之嫌──皆因CBS的碩士班學額增長太快,比起別的學系頗為不尋常。可是,佛學受歡迎,不是值得讚嘆的好現象嗎?據淨因師透露,CBS的經費來自社會有心人士的支持,增加學額並不需要大學調撥資源,所以並不關乎財政的問題。
筆者相信,大學當局著緊的是高水平學府的冠冕,所以要求嚴控取錄門檻,這是可以理解的。至於CBS碩士班的學額與年遞增,又依然供不應求,這事實反映了社會各界人士渴求有系統地學習佛教,而且非常認同其辦學水平;何況所吸引的還包括了內地和海外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士,非常國際化。
從每年報讀生的激烈競爭,及取錄學生的學歷和專業背景看,絕沒有「濫」的成份,反而是人才濟濟。另一方面,這些學生修讀課程除了個人受益外,又將佛學的智慧和善巧用於各自的專業範疇,或將佛法智慧傳播到海內外不同地區,將正面的能量滲透到世上不同的角落,其成效是不可估量的。
還有一個批評說課程太淺。是否「太淺」真是見仁見智吧?何況學術水平只是其中一個計度砝碼。學佛或佛學研習是長期的功夫,對於全職一年或兼讀二至三年、只唸八科的授課式碩士課程,似乎不能苛求?
奠定未來發展基礎
據淨因師說,CBS辦學宗旨有三──學術、個人成長、服務社會──是三頭馬車,學生登上這三頭馬車走一段明媚風光,可藉此提升個人,亦能裝備自己以利益社會;CBS提供予學生的是一個完整而穩妥的佛學基礎,給畫出一個宏觀的大地圖,讓他們知道不同門路的概要,為其將來進修打好根基,而非要在短時間內做到「一門深入」。事實上,CBS另外也設調研式(research based)的碩士與佛學博士學位課程,負起培養學術人才的任務。
淨因師稱,他們確曾仔細參考和研究了許多不同地區、不同院校的佛學課程,特別分析和針對香港的獨特之處,從中摸索出一套自己的辦學方針,卻沒有想過仿效中外各種現成模式。參考許多院校的宗教研究課程為先例,若因循傳統辦學模式的話,恐怕發展規模將會變得窄小,很難壯大。所以在淨因師帶領下,CBS在最初數年努力紮根之後,便決定要朝著新方向走,要盡快發展出一定的規模,避免給定型而陷入難以突破的困局。直到2007年以後,其定位和方向終於趨於清晰和逐漸得到認同。
現在看來,自然可以肯定當時的決定和做法,淨因師說是「觀待因緣而與之相應」,那其實也是發揮智慧、保持冷靜、難行能行的佛法實踐。藉著教育來改變社會人心是細水長流的工程,品牌聲譽也要由時間之手來細細琢磨,今天的CBS充滿個性魅力,那是許多人上下一心、加油給力、一路走過來的。 回頭看那數年探索期中曾遇到的種種批評或嫌疑,縱或有時令人吃力招架,終究也只是「陽焰飛花」!
(三之二,待續)
[1] 今年(2012)是辦學十周年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