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重新發掘「阿含經典」(下)

(續上期)

最後一章的序幕辭,介紹專欄餘下的兩大特色──節奏明快、提出線索。

節奏明快

故事流暢還不足夠,加上「明快精簡」就更迎合現代人吸收信息的方式。因為背景始終是古代的,須用點腦力才能連線,因此故事開始之前,均從簡明的現代話題切入,遂較為輕易帶引讀者進入經典故事。再者,部分故事頗長,對白眾多又重複,要適應手機的閱讀習慣,避免瞬間被手指撥開,就得大刀闊斧剪輯一番,才可在幾百字內交出節奏明快的精彩故事。在增減中而保存原有之精神,須多次來回原著,可謂大費周章。故事結束,便勾出被人忽略的思考線索,圖啟發更多新思維、新見地。

綜合引言、故事及啟發,每次文稿的長度在1,000字左右,通常故事與啟發各佔一半,方便搭乘交通公具、等待友人、等候上車、排隊等吃晚飯的時間便可閱讀完畢。若然超出此數過多,避免冗長而燜出說教的味道,文稿則分成兩次刊出。

在多重考慮及編排下,希望能迎合現人「節奏明快」的閱讀習慣。

提供線索

故事完畢,後半段的啟發才是戲肉,絕不能馬虎。現存的文本後段也有附上幾側啟發性的語句,不過多偏向信仰的意味,例如讚揚佛陀有多偉大,希望大家也向佛學習;佛教的道理最究竟;或是焦點錯配,例如:主角應有此報,大家要努力修行,脫離輪迴。可是,現代人要做偉人嗎?太遙遠了吧!又或是他們要解脫生死嗎?恐怕心有餘而力不逮矣。結果聽學不久便覺得自己「業障重、無善根」,於是一窩蜂去念佛生淨土。

真正的的啟發必然要從城市人最關心的事切入。如何解脫生活困難,譬如人際關係、家庭經濟、事業前途等等,才是他們最關心的;而並非如何究竟了脫生死,這是僧侶最關心的事,請勿錯配。

所以啟發的章節均花盡心思,緊貼描繪城市人的生活實景,務求接通讀者的「情感、認知、意志、意識」。通常用上與故事對等的篇幅,甚至比故事內容還要長,雖然乍看長了一點,可是一經接通後,猶如從經典中為讀者提供多向的思考線索,令其發掘出更多新的思維。

的而且確,這一部分是最關鍵,因為若然無法連線,專欄便只是說說故事,效用不大;但也是最艱難,因為經典故事與城市故事在時空上之差距極大,並非這麼容易能找到其中的連線。吾學有不足,一切一切的努力,只屬抛磚引玉,希望或有一句半語,令人感到「原來可以這樣思考經典之內容!」便已足夠。

順帶一提,為照顧部分人「見到名相才是佛法」的習慣,於文章最後的一小段,會順道貫通其他義理或經典,東西南北,穿梭無礙,或許能令人「日有所思,夜有所悟」。至於進一步的討論,乃至學理上的鑽研,則留待日後在另外適當的場合,不宜在精簡的專欄上再作嘮叨。

區區一個專欄的序幕辭,竟用上三千多字,似乎有點那個,但總希望文稿與讀者能互相呼應,避免不相關的比較,也只好「略」作介紹。

序幕辭暫告一段落,經典故事的文稿下次將正式登場,喜愛流動閱讀、開拓新思的讀者,請密切留意。

2016.04.22 濕濛濛

(待續)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