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殘疾人士的生活和歷史,在不同的文化中都很少記載,需要在眾多的資料中抽絲剝繭,才能看到一些端倪。較早前我研究佛教的一些早期經典,從經典裏提及的,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故事中,嘗試組織佛陀時代殘疾人士是怎樣生活的,以及當時的社會對殘疾人士的看法及態度。
那時候並沒有像現在的香港社會有殘疾人士評估和分類,亦沒有社會福利制度。嚴格來說,社會上不存在「殘疾人士」這字眼。在現今社會被評估為「殘疾人士」的「不同能力」的人,在那個年代,也和其他人一樣需要自食其力。經典中便出現了不少替社會貴族打工的「不同能力人士」,例如婆羅門或帝皇家。
那麼,這些「不同能力人士」,只出生於社會較低下階層嗎?
當然不是!《長老尼偈經》[1]記有一比丘尼,她出家前是一位婆羅門的家僕,而這位婆羅門是駝背的。在《本生經》(七八 伊利薩長者本生譚)中,有一個很吝嗇的富豪,他過去的其中一世,名「伊利薩長者」,是一位超級富豪,亦是一位「跛行、傴僂」之人。可見,殘疾在社會上不同階層都有,現在的社會和佛陀年代記載下來的社會也一樣。
這些「不同能力人士」,不少也是身手不凡和有一技之長的。例如佛陀未成佛前,有一世生於某婆羅門家,師出名門,還學會了三部吠陀和十八種學藝,而且熟練當中一切技藝,弓箭技藝尤其超卓,有「秋羅達努迦(小弓手)博士」之稱。這一世他是一個「身量甚短,屈居人下」的「矮小之人」,即現在我們說的侏儒[2]。他打算以弓技為皇帝服務。然而,即使他技藝過人,亦因為他的身體情況,便想到自己會被看輕:
「若予往某處之王前,彼王將云:『如是矮小之人,對予等能有何用?』」
這個故事看下去,就是「秋羅達努迦博士」如何想方法令自己獲得平等就業機會。
同時,也反映了那時候的殘疾人士容易因其外表和狀況而遭不平待遇,甚至受到歧視。
那如果沒有一技之長,甚至沒有自理能力的怎麼辦?
經中有許多人物,可能是因年紀或意外而損失了視力,似乎都是靠家人,通常是子女照顧了。
似乎大部分的殘疾人士,即使出身時家境不錯,也特別容易受社會的排斥和邊緣化。
還有,在佛陀時代的印度,社會上種姓階級的界線是不可以超越的,這個階級觀念在幾千年後的今天仍然存在。那麼,被認為是社會低層或被邊緣化的人,在未到起跑線前,都已輸掉了嗎?下次說。
[1] CBETA N28, No. 0016
[2]《本生經》(八十 畢摩塞那職人本生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