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法苑的「名菜」
1939年,見修法師、敏修法師及她們的弟子淨根、淨懿等整理業權,正式將樨香苑、清涼法苑和淨恩小築分拆開來。樨香苑、清涼法苑仍由見修法師主理;另一邊廂的淨恩小築,則由偉修、明修、敏修、穎修與聖堅法師等主理。隨着戰後人事變遷,老一輩的法師相繼往生,樨香苑已不復存在;餘下的清涼法苑,主要由李寶珍及李體明居士打理。據李寶珍所言,見修法師所收弟子為淨字輩,然後順序是智、妙、圓、體。李體明說,淨字輩後有智德、智聞法師,再之後便沒有出家眾了。李寶珍是妙字輩,屬第四代;像她那樣法名有體字的,那就是第六代弟子了。
上世紀五十年代李寶珍南來香港,那時她才十多歲左右,還是青少年。她憶述最初來到清涼法苑時,這裏有點荒蕪,打理的人不多。「早期清涼法苑在藍地一帶也有不少菜田,只是後來政府收地發展新市鎮,大家才又回到苑外種菜。」出家眾及各弟子在田裏種植,自給自足,具備了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李寶珍又說,清涼法苑不是專做經懺佛事的道場,所以種菜是確保收入穩定的重要途徑。當然除了一般菜類外,當時苑內還種了荔枝和龍眼。作物收成後,她們會拿出市區售賣,也頗受歡迎。
年長一輩的大概都知道,清涼法苑的齋菜遠近馳名,甚至值得港九人士假日專程來屯門享用。李寶珍解釋,「其實我們也沒刻意這樣做,只是年中不少人來禮佛、聽經,中午累了、餓了,我們會準備一些素麵給信眾,慢慢大家都喜歡這種安排,開始對我們的素食有需求。」在有口皆碑的情況下,附近的鄉村父老、郊野遊人,每次都會安排乘坐旅遊巴士過來,特地要吃這裏的素菜。李寶珍見證從最初只收港幣50元一圍,「七餸一湯、白飯任裝」,到後來訂單增多、物價上漲,一路到800元才能訂到一圍。「全盛時期的清涼法苑,每逢假日,筵開70、80圍,熱鬧得很!不過到了2005年,煮得一手好齋菜的智德法師跌傷了,再也無力應付廚房的工作,因此清涼法苑這邊便停止了供應齋菜。」李體明又介紹,芋頭魚、粉果、素禾蟲(在砵仔裏放鮮腐竹、冬菇粒蒸燉)等, 都是清涼法苑的「名菜」,吸引不少人慕名而來。
清涼法苑除了以齋菜見稱外,還有一副相傳是林則徐手書的對聯,多年來備受文人雅士和學者關注。那就是現在懸掛在客廳中的「風幡不動心安竟,鏡樹原非色是空。」 這對木刻對聯有題款云:「道光辛丑秋初,去繁抽暇將出粵,訪碑苛林,得晤柘上人於風幡堂,偶拈舊論,互相印正,同集六祖禪語,草此以識形已。 林則徐。 」林則徐是歷史名人,他的手書對聯固然為道場生色不少;但據學者考證,林則徐當時並非在廣州,字很大機會是他本人的筆跡,題款卻是後世人添加。李體明說,此聯原本掛在平房外的涼亭,後來因木板長年在外,日漸風化、龜裂,加上這也是歷史珍寶,不得已只好搬回室內保存。
淨恩小築:前人艱苦建立基業
另一邊廂的淨恩小築,現在的主理人是李寶珍的妹妹李寶鳳。李寶鳳生於1947年,順德人,8歲時跟着母親和姊妹來港。她記得,最年幼的妹妹還是在襁褓中。幾個女孩來到香港,到底可以在哪裏落腳呢?原來她們的姨婆早已預先打點一切。「姨婆信佛的,她在我們還未來港前,已和各道場溝通好,哪一家收留哪一位。我和姊姊便被清涼法苑的法師選中。」李寶鳳強調她們當時不是逃難,是依正手續申請來港的;只是當年在內地的生活的確艱苦,父親薪水微薄,不足以養活一家幾口,她們的母親無可奈何之下才有此安排。
李寶鳳來到淨恩小築時,四位創始祖師中只有住持偉修法師(1892-1967)及當家明修法師(1894-1962)健在。「我叫她們做師公,是師公養育我的。至於我的師父,一共有三位—李智基、釋智定和釋智通。李智基是在家人,智定和智通當時是帶髮修行,再過了一段日子才出家的。」淨恩小築不同清涼法苑,耕種的土地不在苑外圍,而是遠至洪水橋,所以李寶鳳不用像姐姐一樣要耕田。田是租出去的,不過田租不是用金錢計算,而是用成熟收割的稻穀來支付。稻穀收回來當然不能就這樣吃,還要經過打磨的步驟。李寶鳳的師父智定法師,會定期將稻穀拿去元朗磨稻和舂米,使之變為能吃的白米。「她拿着推車,要走幾個小時才到元朗,然後又要拿着磨好的米回來,多麼辛苦。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現在我們生活愈來愈富足,更應該要感恩前人艱苦建立基業。」
李寶珍、李寶鳳兩姊妹起初在青山佛教義學讀小學,後來她們獲姨婆安排,入讀跑馬地東蓮覺苑的寶覺女子職業中學。李寶鳳畢業後便到位於元朗洪水橋的寶覺分校(即現在的元朗寶覺小學)教書,教了三年後,投考香港能仁書院大專部進修。李寶鳳從大專部畢業後,洗塵法師向暢懷法師推薦她,於是她加入佛教普賢學校教授中文和歷史。「我無意以教師為終身職業,在普賢學校教了兩年後,剛好淨恩小築的齋菜部需要人手,我便回來幫忙師公。不過我並非烹調能手,主要是負責行政及簿記。」
清涼法苑與淨恩小築自從早期已供應齋菜,一直有口皆碑,有時外人看起來,因為雙方都如此熱情,所以不免有些誤解,以為是在爭奪生意。實在是各有各做,各自有捧場客,兩邊也沒有較勁的意味。李寶鳳指,淨恩小築最初是由李智基負責大廚,後來又由智定法師兼任,本來年中無休,逐漸也變為只在周日營業。到了最後,一場疫情到來,加上老一輩的能手陸續往生,繼清涼法苑之後,淨恩小築也停止辦素食館。
(待續)
轉載自/原載於《香港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