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道場只是一個硬體,更重要的是建立觀音文化」──馬來西亞八打靈觀音亭住持明吉法師專訪

「為過去懺悔,為將來發願,為當下覺醒」,這是馬來西亞八打靈觀音亭住持明吉法師在最近的《明言吉語》視頻開示的主題。疫情困擾世界一年多以來,他透過互聯網弘法,傳送正能量,發放善資訊,引領大眾走出困局。

六十九年前(1952年),原籍福建莆田南來馬來亞弘法的鏡盦法師,在當時新開發、位於吉隆坡市郊、仍然人煙荒蕪的衛星市八打靈再也(Petaling Jaya)成立八打靈觀觀音亭。他曾於一篇文章中寫道:「本亭創建伊如,即抱出家而積極入世原旨,不求處名山而摒絕人間煙火,反擇毗於市塵,待辟之郊野天地——為謀接近人群,弘法較易收實效耳。」

六十八年後(2020年),鏡盦長老的法孫明吉法師接續法脈,晉山出任八打靈觀音亭住持。他秉持鏡盦長老的入世宗旨,落實人間佛教理念,更善巧利用現代網絡科技,在疫情期間積極「網弘」,無遠弗屆,跨越時空的限制,廣揚佛法,發揮安定人心的正能量。

相較於傳統弘法與網絡弘法,明吉法師表示,傳統弘法就像佛陀時代的口口相授,布達佛法,是區域性的,接觸的人群有局限。當然,傳統也有轉型,例如印經、出版刊物,乃至後來的利用科技,如電視台與電台,但接觸面仍然不夠廣泛。而網弘則是與時俱進,利用新媒體技術,隨時、隨地、隨境、隨身妙法,使到更多的群眾得以接觸佛法,得度的因緣更加深廣。

在疫後新常態時代,明吉法師認為佛教本身就是對人類的一個啟示,佛陀的啟示就是宇宙的真理是無常、苦、空、無我。《八大人覺經》云:「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如是觀察,漸離生死。」佛教的真諦顯現無疑,民眾體會生命的無常與苦。疫情讓民眾面對生命、經濟、工作上的種種壓力,當民眾理解佛教的意義,即可知道如何以法益安心。

疫情後佛教徒可以扮演甚麼角色?明吉法師受訪時表示,應該把佛法落實、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培養自律、自愛、珍惜因緣、感恩、培福的思維;耕耘心田,以心轉境;勤修善業,修學善法引導他人,從佛法中獲益,積極的把這個概念分享給其他人,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明吉法師除了是八打靈觀音亭住持,也是觀音世界基金會創辦人。對於修持觀音法門的因緣,法師表示是因從小家裏供奉觀音菩薩,所以可能是宿世因緣。法師與觀音菩薩有緣,在觀音門下主修《普門品》,當中的「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令他有所啟發,與觀音菩薩的精神相應。

明吉法師1966年出生,吉隆坡人,1989年依止遠藏長老出家,並在台灣圓光佛學院學習五年。他返馬後於於2001年接任士乃觀音亭住持,2002年回祖庭八打靈觀音亭擔任監院,2008年創辦「觀自在網站」,20211年成立「觀音世界基金會」,2020年升座為八扛靈觀音亭住持,領導這間馬國知名的都市道場,宣導大眾淨化身心。

八打靈觀音亭在鏡盦長老的擘劃下,是一間契合現代都市人心靈需要的道場,長期以來有不少備受讚許的「創舉」,例如首創冷氣佛教圖書館,數以萬計的藏書曾接引不少民眾認識佛教乃至皈依佛教。創辦《慈悲》佛教雜誌以文字弘揚佛法。成立觀音亭福利基金會資助貧寒子弟升學及供急難救助,發揮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精神。

明吉法師當住持和弘法也提出自己的願景,即屬下的觀音道場努力不懈的共建一個人人慈悲、處處淨土的和諧世界,因「四不忍之心」,即全球暖化(急救地球)、社會失序(急救禮儀)、家庭疏離(急救孝悌)和人心迷茫(急救人心),所以積極推動「四大關懷」,即慈悲持素救地球、慈悲禮儀救社會、慈悲孝悌圓家庭和慈悲法門淨身心。他希望透過文化教育,以「四大志業」實踐「四大關懷」,希望達成弘揚慈悲精神、提升幸福指數、傳播智慧教育、共建和諧世界。

當中「慈悲持素救地球」是「四大關懷」之首,觀音世界基金會於2010年開始推行一系列的素食講座、示範、分享會等,目的是喚醒大家愛護地球、愛護生命、守護健康不能等的覺醒意識。二零一三年,「Go! Go! Green救地球」活動啟動,落實於帶動大家身體力行實踐環保生活,如今把主力放在推廣吃素,因為吃素可廣泛降低空氣、土地、水源污染,越多人吃素,越多生命免於殺戮,我們的環境有的是祥和正氣,吃素可以養生修心,人的身心安樂,世界自然和諧。

明吉法師每年年初都會親自揮毫撰寫四字法語祝福大眾,辛丑牛年的是「耕耘心田」,法師認為,無論是面對新冠疫情或生活上的種種人生問題,都應該積極地耕耘心田,培養自己的福德善根,提升自己的心靈。

明吉法師在觀音誕開示中指出:「我們不只是建設觀音觀場,更要建立觀音文化;我們不只是弘揚觀音文化,更要實踐觀音精神。」他說,道場只是一個硬體,更重要的是建立觀音文化,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觀音即慈悲,慈悲即觀音」,「讓每個人都能夠以慈悲和諧作為核心價值」。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