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於「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間--禪修不單是在禪堂的一個悟境


網上圖片

近月行山多了,除下口罩,果然是山水有聲有色,放鬆心情之間,想起了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將參禪的境界分為三層:開始學習參禪時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參禪漸有所悟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參禪至徹底悟入時,「見山仍然是山,見水仍然是水」。這是大師從參禪的悟境來陳述禪修者的心理歷程。雖然是耳熟能詳的禪修語句,念來仍覺是思考人生的入口。

另一項思惟--生活及生命中各式各樣的際遇,不也是經歷著看山看水的過程?佛家講入世與出世,禪家透過「心與外境」的修鍊而履行「入世與出世」的自利利他的人生理想。

從嬰兒至耆老的生之過程,心靈是否也經歷及領悟到人生的多層境界?如何活於五花八門的塵世,卻悟出佛理?如何從認知過程來探討人與景物的互動過程,值得深思。

對事物認知的第一層次經驗: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人對外在事物的感受及認知,通常是見甚麼就認為是甚麼,以形相來認識本質(例如:見某紅蘋果就鑑定所有蘋果是紅),誰不知蘋果在成長過程也受到多種環境影響而形成各色各樣的蘋果形態。

以上禪語指出一般人在認知事物過程中,凡事以一個角度來接收及解讀,甚至視之為真實,把看到的當為真實的認知過程,是「執」的另一表相。

第二層次經驗: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生活中充滿著各式各樣的情況,我們的心理狀態及判斷能力多是依附環境而生

起。可是,周圍發生的事相時真時假,令我人處身於迷霧中。

禪宗以「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來形容我們對事物的懷疑、內心的迷惑及掙扎

的狀態。這是一個交界處,為何有此一說?藉外境來認識及體會現實世界的流轉、從而豐富我人的人生經驗,啟動我們用心觀看世界及體會紅塵事相,超越出只以山為山的視域、水為水的單一思惟。這層次是修剪心靈內在執著的階段,由此對人地事物多了一層感覺、體味、恩惟及領悟。

第三層次經驗:見山仍是山,見水仍是水

歲月過後,對於同一個人或同一件事,總有不同感受及認知。

青少年的浪漫、中年的沉穩、老年的洞悉,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是如此心理歷鍊。但是,人生的經歷,繞圈子回到山是山,水是水的體會,意味著反本歸源、回到純真!

生命(業)的改造

禪者由未經實驗的肯定至略有體會的否定,最後回到經由體驗而生起的肯定。

意思是由「知」的層面而進入「體會」的層面。說出由知識層穿越感知層再回到真知的知識層、知行合一、去妄存真的生命形態。

祖師透過山水說禪的各層次的悟境,禪不單是在禪堂一境,禪也是活用於生活的方法。都市中人,見人見物多於見山見水,物是無情物,人卻是有情人,以情觀世相,多采多姿的世相亦是種植菩提種子的助緣及養分!

由觀察世相開始,到反省它,洞察它,善用它,這也是人生的功課,期望與諸位共同參酌。

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仍是山,見水仍是水。」出自《指月錄》卷二十八。

分享: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9%99%b3%e6%83%a0%e8%8a%ac/" title="Posts by 陳惠芬"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陳惠芬</a>

資深社工,哲學系碩士,讀書會及禪藝帶領人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