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傳統源遠流長,可追溯至佛陀在生的時代--將孟加拉佛教的嬰兒餵食文化Annaprashan帶到香港

我是孟加拉人,多年前來到香港大學修讀佛學的博士學位,因而有機會將華人佛教徒(更廣義來說,大乘佛教徒)不大認識的一種佛教儀式帶到香港。那是為嬰兒餵食第一頓固體食物的儀式──我們在8月15日為小兒Tijil Barua Troy舉行了。

Annaprashan意指「餵食」或「吃食物」,代表嬰兒斷奶而開始吃固體食物的階段。在孟加拉和大部分南亞地區的印度教徒,會將舉行這項儀式視為吠陀經的傳統。不過,Annaprashan在孟加拉佛教徒之間也頗為盛行。

儀式通常在嬰兒六個月大時舉行。按照孟加拉傳統,他們應該在牙齒生出來前開始吃固體食物。至於基於甚麼原因訂下這個時限,現在已無從稽考,不過從健康角度,六個月大的嬰兒單靠母乳或流質食物,已不足夠應付自己日益增加的營養需要。

孟加拉佛教徒會在家中或佛寺內舉行這個儀式。按照習俗,負責餵飼的是嬰兒的舅父,不過到了現在,通常改由僧人來餵食。這寓意吉祥。父母或族中長者會選定吉日舉行,儀式當天,家人會為嬰兒穿上新衣服,並且做一些佛教習俗,例如供養僧人,來為嬰兒祈求健康和好運。這項儀式也獲視作一家人在嬰兒誕生後團聚的場合。

嬰兒的第一頓固體食糧是乳飯。這源於在佛教故事中,佛陀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禪修,得道成佛前的那一餐,吃的正是乳飯。

兒子的這項餵食儀式在香港佛法中心舉行,由中心創辦人、我的導師法光法師教授(Ven. K. L. Dhammajoti)主持,一同進行儀式的還有六名來自孟加拉和斯里蘭卡的僧人。我和妻子對此感到十分榮幸!到場參觀的有不少是我的香港朋友。

在儀式中,法光法師開示有關延續和傳統的重要。接著我們這些在家人立誓持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然後,大家用一段長時間來念誦佛經經誦,上供食物、鮮花、香料和燈飾等。接著,我們與在場親友分享感受。在中午前的最後一個環節,是由法光法師為我的兒子餵飼固體食物,我們則在旁念誦「sadhu、sadhu、sadhu」,以示讚嘆(「sadhu」是巴利語中「真好」或「吉祥」的意思)。

當天除了Annaprashan外,還舉行了另一項名為atthaparikkhara dana的儀式,向一小群僧人奉獻八件物品,以記念我的母親Juti Bala Barua逝世五周年。該八件物品包括三款僧服、一條腰帶、一份針線、一個缽盂、一個濾水器和一把剃刀。根據上座部佛教的傳統,供養這些物品會帶來好運,例如供養三衣可令布施者獲得金身,全身潔淨,不染塵污,有如金光四射,同時一生不愁沒有衣服可穿,並能在今生成為僧人和得道。其他物品也會帶來各種不同的好運。

在供僧後,我們可以這些功德迴向先人。即使先人因為業力而下墮餓鬼,亦會獲得衣食和其他物品。

這項傳統源遠流長,可追溯至佛陀在生的時代。按照佛經《小部》中《餓鬼事》的《戶外經》,佛陀應摩揭陀王國國王頻毘娑羅的邀請,前往當地。佛陀和隨行的弟子接過國王供養後,當天晚上,頻毘娑羅就聽到古怪的聲音,感到恐懼。第二天早上,他詢問佛陀發生了甚麼事。佛陀回答:「你的先祖投生到餓鬼。雖然你供養了物品給僧人,但是你沒有將福報迴向給先祖,因此他們對你感到憤怒。」佛陀接著指示頻毘娑羅藉供僧的功德先祖。國王照做之後,那些餓鬼得到了衣食和其他物品,自此離開王宮。

按照上座部佛教的傳統,做atthaparikkhara dana儀式時,心裏要懷念著自己心愛的先人,這樣他們才可以得到福報,有較理想的轉世。

包含上述兩部分的儀式令我百感交集,一方面我懷念母親,另一方面也為兒子出生感到欣喜。難得的是,在僧眾的帶領下,我既可以完全奉行孟加拉的宗教和文化傳統,也獲得香港的佛教徒和不同背景人士的祝福。在香港生活、工作和修行大大擴闊了我的視野,對此我極為感恩。

原文:From Bangladesh to Hong Kong: Connecting Buddhist Cultures through the Tradition of Annaprashan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