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提到國學泰斗饒宗頤教授於大嶼山東涌昂坪之楹聯。而在「南天佛國」牌坊不遠處,建有寶蓮禪寺的山門牌坊,其背面(頂刻「弘傳不朽」四字)的內柱楹聯,則有另一位國學大師陳湛銓於1971(辛亥)年農曆十二月所撰並書的楹聯,聯曰:
人間世到底成空,一身在夢了無憑,應云何住?
天下事從今且罷,七聖皆迷奚所問,作如是觀。
在網絡上可以找到陳湛銓教授的資料,簡介如下:
「陳湛銓教授(1916-1986年)是香港一位著名的『南來文人』,因其關於國學和文學的學識深厚,被同時代的文人尊稱為『國學之父』。他畢業於中山大學,1949年隨珠海大學(今珠海學院)遷到香港,曾擔任聯合經緯、浸會、嶺南等書院的中文系主任。1956年,蔣法賢先生籌辦聯合書院,禮聘陳教授規劃中國文學系。陳教授熱心推廣國學,在香港大專講學,並出任學海書樓的特約講師。陳湛銓教授著作等身,包括《周易講疏》、《蘇東坡編年詩選講疏》、《元遺山論詩絕句講疏》、《修竹園詩選》、《歷代文選講疏(上下冊)》、《修竹園詩前集》等。」
寶蓮禪寺山門牌坊背面這副對聯髹以金漆。上聯開始第一句「人間世到底成空」劈空而來,有當頭棒喝之勢。人間裏的眾生,每天營營役役、勞勞碌碌,為了生活,為了名利,為了各種各樣的理由而努力奮鬥,互相比拚,可是忙到最後,終究是空忙一場,不過都是一場夢!
「一身在夢了無憑,應云何住?」在歷史的長河裏面,我們不過是滄海一粟,微不足道,既得人身,不過也是因緣和合,緣聚而在,緣盡則散,就如夢境中看似真實而終歸虛幻,似可把握卻無所憑藉,身不由己,一切到最後都會成「空」,了無憑藉。那麼,我們在世又該如何自處?上聯末句「應云何住」以此一問,就是要讓讀者反思。
下聯承上聯「應云何住」之問,提出指引。
「天下事從今且罷」,既然世間一切皆是緣起生滅,都是虛幻不實,其本性空,那就把所有事情都停下來,不作追求,把一切都放下吧。那「何住」之問也就無此必要了。
「七聖皆迷奚所問,作如是觀。」這裏講述了戰國時期莊子創作的雜編《徐無鬼》,當中提到黃帝等七位聖人前往貝茨山拜見神人大隗,由於迷路,正巧遇上一位牧馬少年,於是向他問路。少年不單知道具茨山,更知道大隗的居處。黃帝深感這名少年與眾不同,於是向他請問怎樣治理天下。少年起初拒絕回答,在黃帝追問之下,他指出治理天下的方法,跟牧馬是相同的,就是去除任何傷害馬之事,任其自然罷了。皇帝聽了叩頭至地,行了大禮,口稱少年為「天師」而退去。
此句借《徐無鬼》的故事說明以七聖之賢,尚且迷亂,作為凡人,面對問題,也就毋須追問,只要去惡行善,「作如是觀」,一切隨順因緣,順其自然好了。順其自然不是隨便行事、因循苟且,而是隨順當前的環境因緣,從善如流。在佛法上、道業上、修行上、工作上,只要有好的事,我們都應隨心隨力去做。這才是佛法正覺的生活。
全聯三十六字,上下聯各十八字,由三分句(七/七/四)組成,結構相等,十分工整。上下聯一問一答,氣韻流轉,末四字「應云何住」及「作如是觀」皆出自《金剛經》,言簡意賅,別具特色。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