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感恩仍有機會參與一些義務工作,分享自己的專業知識及人生經驗。最近,經一位大德聯繫,參與了伊利沙伯醫院、九龍醫院、香港佛教醫院的病人資源中心主辦的「禪修‧靜觀 連繫我心」的網上課程。禪修部分由衍偉法師主講,而靜觀部分則由我負責。
筆者自98年開始跟隨由葛印卡(Goenka)老師教授的十日課程修習「內觀」(Vipassana),佛陀也是藉此禪法證悟。內觀是向內觀察構成「我」的五蘊(色、受、想、行、識)所呈現的生滅現象。透過持續的洞察,如實了解世間現象的真相,從而生起清淨智慧。雖然已修習多年,但總覺得此法門較適合嚴謹及具相應根器的禪修者,因而較難推廣至大眾及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有一次機緣跟隨馬淑華博士學習「靜觀減壓」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隨後參與了一系列由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靜觀中心舉辦的相關師資訓練課程,成為認可導師。靜觀減壓課程的創始人是喬 ‧ 卡巴金博士 (Dr. Jon Kabat-Zinn)。他善巧地將自身的內觀及習禪經驗結合專業知識,發展成為一套有系統的自我療癒課程。整套課程以訓練「正念」(Mindfulness)為主,以培育當下全然覺知的能力。由於無宗教色彩,MBSR的學習已愈來愈普及。
從佛教而言,正念是「八正道」其中一支,需要與其餘七支(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見、正思維、正定)配合修行,以解脫生死輪迴之苦。現時流行的正念修習側重在覺知的鍛煉,以改善心智力量及質素。雖然這些以「正念為基礎的介入」(Mindfulness-basedintervention)對解決壓力(緣於煩惱),舒緩身心病苦,作出寶貴貢獻,但從佛教的修行目標而言並未究竟。
修行的功效始終要視乎個人的根基及傾向。筆者認為若要接引更多人,品嘗禪悅法味,如MBSR般的正念訓練也可算是一個方便法門。該課程包括靜觀練習、故事/詩偈短講、小組反思、討論及分享。靜觀練習包括正式(如靜觀呼吸、步行、身體掃描、伸展運動、慈心禪等)及非正式(如駕車、飲食、家務、梳洗等日常活動)。觀察時,注意力放於身體感覺、情緒及想法上。「透過有意識地、不加批判地,留心當下此刻,而生起的覺察力,用以培養自我了解、智慧與慈愛」(正念的定義,JonKabat-Zinn,2014)。
壓力很多時是源於不自覺的習慣反應(habitual reaction),因而想法及情緒都如自動駕駛 (autopilot),不能自控。只要透過正念的訓練,提升覺知能力,對身心運作有更清楚的了 解,自然可改變習性,作出更合適的回應選擇,對促進身心健康很有幫助。
雖然今次網上分享,有很大限制,如時間只有3小時及缺乏現場互動,但參加者反應正面,筆者深受鼓舞,加強了推廣此入門版正念修習的信心。
延伸閱讀:
念念如法,作出愛語及善行,避免造惡業,保持心境安寧
編按:原文刊於《香港佛教》第752期,佛門網獲香港佛教聯合會授權刊載。標題為編輯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