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超實用!疫情下,安住自心的方法,除了接種疫苗、購買藥物、掃貨囤糧,還有這幾種⋯⋯

心生恐懼時,只要念誦《心經》,就能把心安住。

隨著肺炎疫情持續惡化,每天確診數字倍數飆升,近日整個社會的氣氛也開始變得緊張。市民要不是趕著接種疫苗、購買藥物,就是忙於清潔家居、掃貨囤糧﹔有些朋友甚至怕得不敢外出,終日留守在家,變相自我囚禁。

無可否認,自踏入二月,病毒的擴散速度著實快得叫人手足無措,但與其坐困愁城惶恐度日,倒不如先把心安頓好,讓緊張的情緒得以舒緩。防疫抗疫固然重要,但心靈健康同樣不容忽視。在過去兩年與疫症共存的歷程中,筆者就充分體會到學佛修行對身心的好處。

消融恐懼   把心安住

身處逆境,愁眉不展或處之泰然,不過是一念之間。再大的難關,如能以從容的態度去面對,也許沒想像中的艱難,因為所有事情,不論好壞,最終都會過去。相反,假若我們把眼前的問題統統視作洪水猛獸,一顆心自然無法安定。

對修行人來說,外境如何並非關鍵,重點在於我們的心可有受到這個外境影響。人難免有情緒,看見每天確診數字不斷增加,親友同事接連染疫,不可能視若無睹。然而,我們總可找到方法消融恐懼,平復心情。以筆者為例,每當我心生恐懼,都會念誦《心經》或「六字大明咒」,又或者打坐二十分鐘,在一呼一吸之間,把心安住。

誦經、打坐本就是修行不可或缺的部分,目的是要把不安的心帶回當下,既不回想過去,也不擔憂未來。疫症爆發已成事實,誰也改變不了,唯一可以轉變的,是我們的心。說到底,健康的心靈才是最強大的後盾。

實踐正念   活在當下

當然,修行不限於誦經打坐,日常生活中的一事一物,小如一盞茶、一朵花,都可借助為工具。筆者近年修習茶禪,就深深領會到許多看似簡單的東西,其實都有助提升自我覺察力,讓我們能夠得到智慧去解決人生中的種種問題。

當你手執一杯茶,靜看杯中的茶湯,細聞淡然的茶香,然後再用舌頭淺嘗茶的味道,繼而慢慢感受熱茶流入喉嚨的感覺,你會發現整個喝茶的過程,儼如一趟感官之旅,讓你每一刻都保持覺知。

茶禪以外,還有花禪、陶禪、攝影禪、書法禪,不妨找一樣感興趣的東西,幫助自己身心放鬆。即使日常家務如洗碗、吸塵、清潔地板,也可當成禪修練習。疫情下,反正要減少外出,那就乾脆利用「宅家」的時間,藉著瑣碎雜務培養正念。

一行禪師在其著作《生命即當下》中曾經說過﹕「我們嫻熟於為生活作準備,卻並不擅長於生活。」今天再細味這句說話,更覺發人深省。無常本是宇宙法則、人生定律,不論我們準備得如何周全,也難保萬無一失。當我們了解到「生命即當下」這個真理,就算無法改變風高浪急的大環境,至少也可守著心中的一方淨土。

大自然是最好的導師,能為我們帶來很多啟示。

看山聽水   與大自然連結

疫情再嚴峻,生活都要過。近日筆者到郊外遠足,驚覺行山人士數目大減,相信市民定是害怕染疫,連郊野公園也不敢踏足。然而,長期足不出戶,是否就能確保無恙?假如未染疫,先抑鬱,會否得不償失?

空曠的山野,至少比人流密集的商場安全,多點親近大自然,對保持身心健康亦大有幫助。筆者幾乎每個星期都會走到郊野公園,曬曬太陽,看看湖光山色,呼吸一下新鮮空氣。我還喜歡坐在水邊,閉上眼靜聽風聲水聲、鳥叫蟲鳴,讓內心回歸平靜。好天氣、好山水,不費分文,垂手可得。每次想到這一點,就更覺感恩。

事實上,大自然就是最好的導師,從花草樹木的四季枯榮,到宇宙萬物的生生不息,都能給予我們許多啟示﹔而聲音禪修 (sound meditation) 也是修習正念的好方法,讓天籟洗滌心靈之餘,更有助我們將注意力帶回當下。

無論如何,最重要還是珍惜所有。春花盛開時,就全心全意去欣賞,別管它何時會凋謝。同樣地,面對疫症與逆境,我們只要做好本份,那已經足夠,其餘的,就不必多慮了。

保持聯繫   發揮互助精神

不少人以為,學佛修行是一件很孤單的事,若非獨處一室誦經念佛,就是遁入山林閉關靜修。當然,一切純屬誤解,事實並非如此。

儘管新一輪防疫措施規定宗教場所須暫時關閉,限聚令更使社交活動近乎停頓,但人與人之間仍可保持聯繫,尤其是我們經歷了長達兩年的抗疫生活,身心難免疲憊,如能互相關心,彼此送暖,大家就會更有力量一起走過寒冬。

很多時候,即使是一個電話、一聲問候,也能讓人暖入心。對於不幸染疫或失去工作的朋友,更要給予支援,讓他們感受到自己並不孤單。學佛就是為了培養慈悲心,學習愛護萬物,利益眾生。有了慈悲心,一旦看到別人受苦,自己也會感同身受。

因此,千萬不要吝嗇我們對眾生的關愛。碰到大廈保安及清潔工友,不妨多加鼓勵﹔看見老弱病者需要幫助,更應施以援手。抗疫不可單靠口罩疫苗,還須發揮互助精神。此時此刻,誰也不能獨善其身。

延伸閱讀

《藥師經》是我心靈的清涼帖,病人是我的福田

增強抵抗力,請務必補充維他命D!哪些植物奶有助補充維他命D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