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期開始,想跟大家一連幾次談佛教所言之「三毒」,即貪、嗔、痴等三種煩惱。

今次說貪毒。根據佛教的教義,貪毒指世人對取得各種事物、名份與權力的欲望。由於人們大多昧於自身暗晦無明的人性(對貪毒尤其如此),無論大貪小貪,大多「貪得無厭」。若論程度之別,說一般人「大多貪得無厭」,或許聽起來言過其辭。貪官搜刮民膏民脂,動輒過萬過億,自是「貪得無厭」,殆無異議。但只有貪官才貪嗎?非也,否則佛教也不會將貪欲放到如此關鍵的位置,如此重視,列為三毒之一,甚至是三毒之首。就某意義說,貪欲是嗔與痴的基礎。

可以這麼說,貪欲跨越文化、種族、性別與階級,說「無人不貪」,並不為過。然而說「無人不貪」,並非意指人人皆有機會中飽私囊。「貪污」、「中飽私囊」只是人類貪欲的其中一個表現,也是最顯眼或戲劇化的表現,但貪欲不止於此。其實,貪欲很平常,甚至瑣碎,但它對人生的破壞力,卻也最大、最無遠弗屆與最持續。佛教的基本教義,由「苦」的普遍體驗出發,有漏皆苦,而貪欲正是常人生而具有的疵漏。

例如,相信大家都會有不少朋友有拖延死線的陋習,功課、作業、工作計劃書、稿件等等,往往拖至最後一刻才趕通宵完成。結果,工作完成是完成了,卻虛耗了元氣,花二、三天也無法補回氣力,而休憩期間,自是精神散煥,讓手頭的工作堆疊下去,繼續延後,惡性循環,萬劫不復。表面看來,拖延死線源於時間管理不善,貪歡偷懶,有時則自視過高,以為自己才智過人,工作那用花那麼多時間。但想深一層,從因上推敲,或許之所以拖延死線,更根本的因由在於:心裡不安穩,不踏實,希望以工作/外務証明自己的存在與價值。 心裡愈不安穩,愈不踏實,便接得愈多工作。 結果,負荷超標,壓樑幾斷。很弔詭,就這意義來說,貪多工作與到狂舞派對尋刺激,幾近無別。都是無明,對外在事物的貪戀,究其根本,只是內在不足與不安的體現。但人總傾向倒果為因,甚至嘗試以抽象的堂皇理念,正當化這些無明而過度的欲求。所以,貪欲是一個黑洞,深不見底,吸力無窮,但其實內裡空洞,讓人顛倒夢想。

到底貪可否息止?當現代社會的整個經濟體系主要建基在貪欲上(經濟學課本開首便說:「人類資源有限,卻欲望無窮」),要遠離貪欲,又從何說起?對於佛教徒來說,正念是起點。要息止貪欲,首先要意覺它,並認識它。但現代社會,貪欲如《西遊記》中的妖孽,千變萬化,並無定型。貪欲往往會以不同形貌,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它可以寄身於一份工作,巧克力的宣傳文案,甚至社會運動。當然,貪欲也會寄身於網絡世界,寄身於臉書。所以,讀畢這篇文章,請別Like,心裡「喜歡」便好,別陷我於誘惑。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