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的價值在哪裏呢?要累積多少才夠呢?──《雜阿含經》中貧窮財主摩訶男的啟示

(圖:網上圖片)

關於香港貧富差距的數據不久前剛出爐,其差距竟達四十年來的最高點!毋庸置疑貧與富差距過於懸殊,也是間接影響社會穩定的原因之一。有些人可以隨心所欲揮霍無度,而有些人必須兼任幾份工作,生活才勉強過得下去。仇富哀貧的心態,是會慢慢腐蝕社會安定的根基。

筆者今次欲引用《雜阿含經》第1232經的一則典故,與讀者一起來討論:「應該如何正當使用財富?」

經典一開始便敘述波斯匿王前來向佛陀請安,順道提出他今日接收摩訶男財產之後的疑惑。摩訶男是個大財主,因為沒有財產的繼承人,死後一切遺產將歸納國庫,而他的遺產非常龐大,光是黃金就數之不盡,更別說其餘珍貴財寶。國王輾轉得知摩訶男雖富可敵國,但卻不捨得使用他的財富,據說他所吃的是碎米及豆糞,又或者已腐爛食物;穿著的是最下等的粗布麻衣,以及不能保暖的鞋子;乘坐的是用樹枝及樹葉編製成車頂的車。他也從不供養沙門及婆羅門,也不會體恤貧苦的人或乞丐,就連用餐,都會關起門來,不讓他人看見。

佛陀為波斯匿王解答說:「摩訶男不算是一個正當使用財富的人,若是一個正當使用財富的人,不僅會將財富用在自己身上,同時也會供給家人乃至僕役或有需要的人,又或者進一步想要死後得生天等殊勝的果報,就必須供養沙門或婆羅門,累積死後生天之福德。」摩訶男雖然富甲一方,到頭來卻無法留住財產而遭充公國庫。佛陀接著引用了池水作為譬喻,如此說道:「一池澄淨清涼,鮮甜甘美的池水,能令眾人乃至螻蟻禽獸等使用,就如擁有了財富而能善用財富,自供快樂之餘也能令他人得樂;相同的池水,倘若自己不捨得用,也吝於施捨他人,池水會慢慢的乾枯消盡,就如擁有大財富的摩訶男,最終自他均未能善用財富而沒收國庫。」

《大智度論》中又說,富貴雖然是樂事,然而財富最終都為五家所共有——國王、水、火、盜賊及不孝子孫,不是自己一人所盡能獨有。有些人一生勞勞碌碌,為累積財富疲於奔命,殊不知若沒有把財富正當分配,腰纏萬貫卻吝於自他使用,財富就等於沒有用之物。真正的富者是會善用自己所擁有的,哪怕只是那麼微小的力量,卻力能解人燃眉之急。

對一般人來說,財富的價值在哪裏呢?要累積多少才夠呢?隨著各人累積財富能力的差異,與其花大半輩子去達到最好,不如踏踏實實去欣賞與珍惜眼前擁有,因為對那些飽受戰爭摧殘,常年流離失所的人來說,你已不能再嚷嚷自己是窮人了──比起他們你擁有的更多。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付出多少努力,就能得到多少回報。我相信灑下了善的種子,終歸有收割的那麼一天;誠助大家,一天比一天懂得善待自己;也一天比一天懂得善待他人!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