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藏經》中引來出家所得功德,非常殊勝,記載如下︰
《觀無量壽經》︰「若人一日一夜持沙彌戒,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阿彌陀佛親來迎接。」
唐代道宣律師《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三:「起七寶塔至三十天,不如出家功德。」
《優婆塞戒經》卷六〈五戒品〉:「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如法修行,是不為難;在家菩薩如法修行,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大般涅槃經》卷十一〈聖行品〉:「居家迫迮,猶如牢獄,一切煩惱由之而生;出家寬曠,猶如虛空,一切善法因之增長。」
聖勇菩薩《菩薩本生鬘論》卷四:「出家之利,高於須彌,深於巨海,廣於虛空。所以然者,由出家故,方得成佛。三世諸佛,未有不因捨家出家成佛者也。」
《摩訶僧祇律》卷二十九:「若人百千歲,供養百羅漢。不如一夜中,出家修梵行。緣此之福祚,得離於六百六千六十歲三塗之苦惱。」
龍樹菩薩《十住毘婆沙論》卷八〈入寺品〉:「如法求財,於恒河沙等劫,常行大施。是諸施福,猶尚不如發心出家,何況有實?何以故?在家則有無量過惡,出家能成無量功德。」
《大寶積經》卷八十八:「於正法中出家者,為二事故。何等為二?一者、為現得道果故,二者、為見未來佛故。」又卷八十二:「無有在家修集無上正覺之道,皆悉出家,趣空閑林,修集得成無上正道。在家多塵污,出家妙好;在家具縛,出家無礙;在家多垢,出家捨離;在家惡攝,出家善攝;在家沒於愛欲淤泥,出家遠離愛欲淤泥。」以此則知欲求聖道,先須出家。
《佛說出家功德經》:「若有一人,滿百歲中,盡心供養此諸羅漢衣服飲食、病瘦醫藥、房舍臥具,乃至涅槃後若起塔廟,種種珍寶、花香、瓔珞、幡蓋、伎樂、懸諸寶鈴、掃灑香水,以諸偈頌,讚歎供養。所得功德,若有人為涅槃故,出家受戒,乃至一日一夜所作功德,比前功德,十六分中,不及其一。」
該經又載:「毘舍離國中,有一梨車王子,終日耽於色欲。佛知其七日死,若不出家,必墮惡道。阿難將佛所言,轉告其知。王子聞此語已,甚大驚怖。死前一日一夜出家。死後生四王天,為北方天王毘沙門子,於六欲天,往來七反,滿二十劫,不墮惡道。最後人中,生富貴家,畏生死苦,剃髮出家,精進修道,成辟支佛。」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四〈厭捨品〉:「出家菩薩勝在家,算分喻分莫能比。在家逼迫如牢獄,欲求解脫甚為難。出家閑曠若虛空,自在無為離繫著。諦觀在家多過失,造諸罪業無有邊。」
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卷三:「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鴈能遠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勝!」
《大智度論》卷十三又載:「有一醉婆羅門來到佛所,求作比丘。佛勅阿難與剃頭,著法衣。(婆羅門)醉酒既醒,驚怪己身忽為比丘,即便走去。諸比丘問佛:何以聽此醉婆羅門作比丘?佛言:此婆羅門無量劫中初無出家心,今因醉故暫發微心,以是因緣故,後當出家得道。」
該論卷十三引《優鉢羅華比丘尼本生經》說蓮華色比丘尼具六神通,至貴人舍,勸人出家。貴婦女言,我等年少色美,甚易破戒。尼對笑說:我宿世作戲女,披尼袈裟,以為嬉戲,因此緣故,於迦葉佛時,作比丘尼。自恃高姓,顏色端正,而破禁戒,墮於惡道,受諸苦惱。受罪畢已,遇釋迦佛,出家得道,成阿羅漢,六通自在。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九:「諸有智者,見五利故,當樂出家。云何為五?一者、我得自利,不共他有。是故智者應求出家。二者、自知我是卑賤之人,被他驅使。既出家後,受人恭敬、讚揚、禮拜。是故智者應求出家。三者、當得安隱無上涅槃,是故智者應求出家。四者、從此命終當生天上,是故智者應求出家。五者、常為諸佛及聲聞眾,諸勝人類之所讚歎。是故智者,於善法律,應求出家。」
以上處處陳述出家一日一夜所得的功德不可思議,何況出家七日七夜,所得的功德豈有限量哉!其實人在身體上分有男女,而在思想上何來有男女相?出家僧尼穿一樣服裝,目的就是破男女相之別,假使在事相上沒有男女的觀念,男女之相立刻破除,何況在理性上諸佛與眾生平等,無增無減,何來有男女相?而在習因習果上,也是沒有男女相。習是習續之義,習續前念之善,而起後念之善;相反,習續前念之惡,而起後念之惡。前為習因,後為習果,一念善即生天堂,一念惡即下地獄,因果之理,還分男女嗎?現在出家七日七夜,善的種子種在八識田中,
終會萌芽、開花、結果,善惡種子還分男女?
我們應在真諦上論功與過,不要在俗諦上論短與長。應以智慧抉擇,放下個人執著,發無上菩提心,為眾生謀福利。世人終年忙忙碌碌,為衣食住行,營營役役,披星戴月地工作,每年於暑假期間,能在寺院住七天,修學佛法,增廣見聞,過一段寧靜的日子,撇開出家功德多少,就是對身心的修養,也是有百益而無一害。
本文原載於《學佛文集(修訂本)》,並見於圓明寺網頁:https://www.yuanmingmonastery.org/blank-8,佛門網蒙圓明寺答允刊載,特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