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評論《寶性論》之「如來藏」思想(下)

(圖:Pixabay)

 (續上文)

今次繼續談論《寶性論》之「如來藏」思想特色,可從其現實性、超越性及它如何確保生命的上進性這三方面入手。

1.4 如來藏的現實性

雖然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但是眾生都未成佛,這和如來藏思想「心性本淨, 客塵所染」的根本教義有關。其淵源可溯自《阿含經》,《增支部.一集》(南傳一七‧一五)這樣說:

「比丘眾!此心極光淨,而客隨煩惱雜染、無聞異生不如實解,我說無聞異生無修心故。」

「比丘眾!此心極光淨,而客隨煩惱解脫,有聞聖弟子能如實解,我說有聞聖弟子有修心故。」

[⋯⋯]心是極光淨(pabhassara)的,使心雜染的隨煩惱(upakkilesa)是「客」,可見是外鑠的,而不是心體有這些煩惱。」[1]

《寶性論》「以(《如來藏經》)九種譬喻」說明「如來藏」如何為煩惱所纏:

「萎花中諸佛,眾蜂中美蜜,皮糩中堅實,糞穢中真金。地中珍寶藏,諸果子中芽,朽故弊壞衣,纏裹真金像。貧賤醜陋女,懷轉輪聖王,燋黑泥模中,有上妙寶像。眾生貪瞋癡,妄想煩惱等,塵勞諸垢中,皆有如來藏。」

「花蜂等諸喻,明眾生身中,無始世界來,有諸煩惱垢。佛蜜等諸喻,明眾生身中,無始來具足,自性無垢體。」

「貪、瞋、癡相續,及結使熏習,見修道不淨,及淨地有垢。萎花等諸喻,說九種相對, 無邊煩惱纏,故說差別相。」[2]一方面,其指出現實中眾生為煩惱所纏,而煩惱來自貪、瞋、癡、結使熏習、無明住地、見道、修道、不淨地及淨地九種;另一方面,煩惱只是障蓋本性清淨的心,故有「自性清淨」和「離垢清淨」的分別。「向說佛法身,自性清淨體,為諸煩惱垢,客塵所染汙。譬如虛空中,離垢淨日月,為彼厚密雲,羅網之所覆。」

1.5 如來藏的超越性

如來藏說強調佛性不能摧毀,擁有超越性:「火不燒虛空,若燒無是處,如是老病死,不能燒佛性」。清除障蓋心的煩惱後,那本性清淨的心不增不減,本質不變。

1.6 如來藏確保生命的上進性

眾生本性地自力要求離妄離染,「眾生所歸依,以無邊際故。常住不二法,以離妄分別,恆不執不作,清淨心力故。」這確保生命的上進性。

1.7「如來藏」說中信的重要性

《寶性論》引用甚多的《勝鬘經》,提及「有二法難可了知。謂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為煩惱所染亦難可了知。如此二法,汝及成就大法菩薩摩訶薩乃能聽受。諸餘聲聞唯信佛語」。對於這兩個如來藏說的主要課題:眾生自性何以清淨?清淨心何以又有污染?覺得「難可了知」,凡夫只能「唯信佛語」。

《寶性論》將如來藏思想把傳統體證消極性的無常、苦、無我、空,轉向體證積極性的常、樂、我、淨,而這首先須建立信仰,如《論》說:

「唯依如來信,信於第一義,如無眼目者,不能見日輪。」

此論最後一品完全做為校量信的功德。該品開頭即言:

「佛性佛菩提,佛法及佛業,諸世間淨人,所不能思議。此諸佛境界,若有能信者,得無量功德,勝一切眾生。」

另外,論主從三寶、佛性、菩提、功德、業等方面論釋如來藏思想後,特別聲明「我此所說法,為自性清淨,依諸如來教,修多羅相應」[⋯⋯]「強調所說的自心清淨等教義並無違背佛法,完全依如來教,與修多羅相應,給予如來藏的合(佛)法性[3]」。

結論

《究竟一乘寶性論》強調所講的如來藏思想是最上要義(究竟一乘)。其引用的真常思想經典多達二十餘部,目的證明如來藏說有所依據,更是一切法的依止。相對中觀和唯識,如來藏思想闡明一切眾生有先天超越的,而非經驗的成佛根據(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在修行上不需外求,祇要依著自身的如來性,努力精進便能成佛,無疑給世人提供了極強的信心,以及較積極的向上動力,好去努力地發揚人的光明面。如來藏學說是小乘所沒有的大乘特義。中國大乘八宗之天臺、賢首及禪宗,對如來藏特別重視,可見其對中國佛教的影響性,極為深遠。至於如來藏思想是否最上要義,筆者則有所保留。在佛教史上,佛滅後七百年,有關如來藏說的經典才流傳出來。相信「如來藏」像其他佛教流派,其發展是相應不同時代眾生根器和需求,而這說法更符合佛教「緣起」的精神。

延伸閱讀

應怎樣理解「如來藏我」?

參考

1)書籍、文章

– 陳沛然老師於香港大學佛學佛學硏究中心教授《寶性論》之課堂筆記

– 恆清法師:《佛性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 印順導師:《如來藏之研究》(新竹:正聞出版社, 2009年,重版一刷)

– 牟宗三先生:《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2002年)

– 呂澂:《印度佛學思想概論》 (臺北:天華出版社,2007年)

2)網上文章

– 林崇安:《寶性論》和如來藏的要義

– 林崇安:漢藏的佛性論

– 德福:「諸法無我」與「如來藏我」的比較


[1] 引自印順導師《如來藏之研究》第三章「心性本淨說之發展」p.69

[2] 《寶性論》無量煩惱所纏品第六

[3] 引自恆清法師《佛性思想》第二章「《寶性論》的如來藏思想」p.136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