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試從法藏菩薩的願心追溯淨土宗的法脈

從「讚佛(世自在王如來)偈」看法藏菩薩的願心

《無量壽經》是釋迦牟尼佛無問自說,詳述阿彌陀佛發起及成就大願,救度眾生的前因後果,所以,若要追溯淨土宗的根源和法脈之所在,我們不妨從阿彌陀佛在因地菩薩時所發起的「度生成佛」之願心,窺探法藏菩薩(阿彌陀佛前身)的內心世界,了解阿彌陀佛發起四十八大願的原意、其度生成佛的本懷,從而建立我們對今生今世必能「念佛往生淨土」的信心!

話說有一天,法藏菩薩在當時的世自在王如來前面誦了一首偈,一方面讚嘆世自在王如來,另一方面表明自己心迹,也要發起的「度生成佛」之願心。菩薩發菩提大願,有總願,如四弘誓願,也有別願,即因個別因緣而發起,有別於其他菩薩的大願。

這首「讚佛偈」共二十行,每行四句,其中第八行至第十七行(共十行),盡顯法藏菩薩的本懷和願心,節錄此十行偈如下:

願我作佛,齊聖法王。過度生死,靡不解脫。

布施調意,戒忍精進,如是三昧,智慧無上。

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假令有佛,百千億萬,無量大聖,數如恆沙。

供養一切,斯等諸佛,不如求道,堅正不卻。

譬如恆沙,諸佛世界,復不可計,無數剎土。

光明悉照,遍此諸國,如是精進,威神難量。

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眾奇妙,道場超絕。

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我當愍哀,度脫一切。

十方來生,心悅清淨,已至我國,快樂安隱。

法藏菩薩發願的本懷

第一、二行──願我作佛,齊聖法王。過度生死,靡不解脫,布施調意,戒忍精進,如是三昧,智慧無上。

正明法藏菩薩成佛是為使十方眾生,包括我等愚惡的生死凡夫,都能超越「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兩種生死,更使無一個眾生不能解脫所有煩惱,所以法藏菩薩在第二行告訴我們,他要修六度萬行,最殊勝的願行。偈中「調意」二字,是心意調柔,無怨無悔,心甘情願,充分體現明法藏菩薩的徹底的大悲心!

第三行──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這是起誓、行願,致使十方眾生的「一切恐懼,為作大安」。想起《心經》有一名句「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這個「顛倒夢想」不正是最恐怖的「生死顛倒」想,如夢如幻的有為「生相滅相」嗎?我等愚惡的生死凡夫最恐懼的莫如輪迴,墮入無間地獄受苦,無有出期!又,最究竟解脫的莫如涅槃(意譯不生不滅),證入涅槃,才得大安心!

接下來兩行──假令有佛,百千億萬,無量大聖,數如恆沙。供養一切,斯等諸佛,不如求道,堅正不卻。法藏菩薩表明成佛度生的悲願心、求道心,堅正不卻,誓不退轉!法藏菩薩這麽一說,無形中也堅定了我們對法藏菩薩的願行(阿彌陀佛救度我等愚惡的生死凡夫) 之信心。

法藏菩薩的三個核心大願

下半部分略述其大願的核心思想。第一個核心大願是「譬如恆沙,諸佛世界,復不可計,無數剎土。光明悉照,遍此諸國,如是精進,威神難量。」原來,阿彌陀佛早已選定以無量光為名號,願以光明名號,遍照十方世界,無所障礙,如第十二願言,攝化十方眾生。

第二個核心大願是「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眾奇妙,道場超絕。國如泥洹,而無等雙。」原來,法藏菩薩(阿彌陀佛的前身)發願成就的國土將會是第一,並超踰十方諸佛國土;其眾生更奇妙的是:其國(即現今的極樂世界)的境界,如佛的涅槃(泥洹)一樣,即是「他受用」的「實報莊嚴土」。

一切眾生生到其國,將會是「當坐道場,生諸佛家」,殊勝至極,無與倫比!這麼一來,豈不是令「過度生死」的我等愚惡的生死凡夫能得生其國後,「當坐道場,生諸佛家」,自然成為具佛種性的諸上善人,那不就是「凡夫入報」!

第三個核心大願是「我當愍哀,度脫一切。十方來生,心悅清淨,已至我國,快樂安隱。」法藏菩薩發菩提大願,只有一個目的:為了愍哀度脫十方一切罪苦眾生,使他們響往來生其國,心悅誠服,身心即得清淨,而既至其國,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安穩者,即安住穩當,永恆不變。

這四句在《莊嚴經》翻譯成如下:所有無邊世界中,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快樂,不久俱成無上道。我們更清楚知道: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是「輪迴諸趣眾生類」,包括了三惡道的地獄、餓鬼、畜生,說明了淨土法門所攝的機眾是以「凡夫為本」;統統都可速疾生到其國,享受種種快樂,而且不用多久全部都證悟無上菩提,說明了淨土法門所將的果益是以「速成佛道」!

一個最愚惡的地獄怎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云:「然核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換言之,彌陀淨土法門的根本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力救度。曇鸞大師特舉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念佛行生願)、第十一願(必至滅度願) 、第二十二願(必至補處願),分別說明「速」之因由。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