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給明就仁波切的弘法優點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創辦的「佛法輔導碩士」課程,其中有一選修科為Buddhist Homiletics(佛教講道學),主要是訓練弘法方法及技巧。根據筆者的經驗,演說過程要成功吸引別人的注意力,維持互動交流的興趣,清楚傳達訊息,最終獲得認同及接受,是很大的挑戰。

2011年詠給明就仁波切訪港,舉行一系列講座,筆者有幸參與了一節與仁波切的對談。自此之後成為了他的粉絲,有機會便參加他的弘法活動。今年8月中參加了由仁波切主持為期五天的「解脫道」閉關課程。仁波切擁有多項弘法優點,是值得學習的榜樣。現嘗試從個人的觀察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1. 普及通俗的教導

為了迎合不同宗教及文化背景的人士,仁波切一般都採用簡淺活潑的解說方式。較少引述艱深的佛學名詞及經典,反而會利用日常生活故事及一些西方科學研究結果去配合他的說法。這種方式很切合現代人的需要:「輕鬆、易明、實用、可信」,是善巧接引眾生的入世教學法。

2. 因應參加者的程度講解

仁波切在教學方面基本上都依從藏傳佛學的次第,不過將寺院式的教導現代化,變得更有系統及結構。入門者以「開心禪」為基礎,分三個階段的修習去培育正念覺知,開展慈悲與智慧,應對世間煩惱。在「開心禪」的基礎上,再進入「解脫道」五個 階段的實修體驗,包括心性及思惟/觀想修持,從而斷除苦因,回歸本然覺性(詳情可瀏覽 www.tergarasia.org)。仁波切講學時,內容設計都會「應機說法」,務求令信眾有更好的理解。

3. 運用多種技巧加強說明效果

仁波切講道時,聲音明亮,節奏爽快,風趣幽默。他善長運用故事(如自己曾患上恐慌症的經驗)、比喻(以天空及水晶球解說心性)、實物(以木瓜、橙說明相對性)、軼事(如在戶外高溫下覺得辛苦,但在焗桑拿時就當作享受)。很多時講解一個道理後,仁波切便透過發問去評估聽眾的理解程度。有需要時,更進一步澄清概念。當知道參加者明白後,便繼續開講另一話題。

4. 趣味性創意 吸引注意力

仁波切了解參加者的心態及興趣。適當的時候,他會投其所好,說出大家熟識的東西(如叉燒包、菠蘿包、珍珠奶茶)及學講當地的語言,引得哄堂大笑。有時,更鬼馬地扮演一些角色(如魔術師)及模仿參加者的迷惘、昏睡的表情,增添娛樂性。為提高參加者的興趣,間中也會給予禮物作鼓勵。

5. 態度親和 以參加者為中心

仁波切經常保持燦爛的笑容,輕鬆自如,專注現場反應。適當時主動邀請參加者舉手選擇(如先講哪個話題),以多數為依歸,讓參加者感覺受到尊重,有助提高互動及投入。

按:原文刊於《香港佛教》第762期,佛門網獲香港佛教聯合會授權刊載。標題為編輯所加。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9%84%ba%e6%b0%91%e5%bd%ac/" title="Posts by 鄺民彬"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鄺民彬</a>

中文大學經濟學碩士 香港大學佛學碩士、佛法輔導碩士 退休前任職多間證券公司高層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