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智華,註冊教育心理學家。自1982年投身教育界,積極體驗不同的教學環境,致力研究特殊教育,對自閉症尤有心得。曾於不同大專院校任教心理學課程。於1993年創辦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為社會大眾提供教育及心理服務。著有《不打不罵教育孩子》、《用心教自閉》及《全腦開發九攻略──嬰兒腦力工程》等。相信努力幫助他人,也是自己修行的過程。
情緒會有高低起跌。七情六慾的身心反應,是人類生活變化的原動力。當我們處於一種沒有情緒波動的狀態,究竟是否一種理想模式呢?需視乎這是自願達至的境界,還是受外間客觀環境限制之結果。
一些宗教人士,經年累月地參透人生,處於無欲無求的境界,這不但不是問題,更是大眾所推祟嚮往的平靜心境;但若一個人對自己或社會充滿期望,並沒有宗教或修練的因素在內,卻因身體健康、經濟條件、社會制度、人生際遇或其他外在因素致使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況,生活上缺乏變化,不期然就會產生「悶」這種情緒。
例如「悶熱」一詞被用以形容天氣熱得好像空氣停止流動,令人提不起勁。「悶」這情緒的出現是正常的,但若不去好好處理,卻會產生情緒問題。
首先,我們可試試區分不同程度的「悶」,筆者嘗試將之分為小、中、大三種。
日子中總有一些短暫空閒無聊的時間或日常生活小節,需要等待時間過去,但又不能找到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去做,例如:等候朋友、飛機或下班的時刻,此為「小悶」;「中悶」並不單指生活細節,而是關於生命中某些主要成分,如覺得現在的工作已失去新鮮感、厭倦自己身處的居所、與家人或朋友的關係很納悶等,這些卻不是光靠做些簡單開心事便可輕鬆解決;「大悶」是指一些生命整體的停滯,並非單指工作、愛情,而是覺得人生失去挑戰或意義。
積累的悶會產生苦澀感覺,造成心理問題。從字面解釋,「悶」是門把心困住了,那麼,應怎樣解「悶」,把門打開,令新事物和新鮮感重新進入心靈呢?讓我們試試根據「悶」的程度,尋找解拆苦悶的方法吧!
如是「小悶」,那可多看報紙和書籍,增進知識,豐富自身內涵,讓自己對自己感到新鮮;也可以積極參與具新鮮感的活動、結交新朋友、擴闊生活圈子;如資源許可,外出旅遊也是好選擇。旅遊可不是一定要遠行和花大量金錢,到附近一些從來未到過的地方也足夠了;沒有時間的話,嘗試一些未吃過的食物,一顆新口味的糖、一種未喝過的飲料,也能為心靈帶來點點新意。
如果不是片刻的悶,而是因為同一地方(學習、工作)待久了而生悶,或是因婚姻的狀態讓自己感到沒有突破,那該怎辦呢?有些人可能會想,也許轉換工作環境會有幫助,也許兩夫妻可以考慮選擇生小孩、也有人可能考慮重新獨身的可能……結果呢?有些人可能因此轉變而真的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也可能因新生命帶來此生的延續而感到雀躍……可是,也有可能不但並沒有解決悶的困局,反而造成更多問題。
為甚麼會這樣呢?原因在於沒有看清「悶」的根源為何。可怕的是,若不找出問題的核心,這「中悶」往往惡化為更嚴重的「大悶」。「大悶」,即失卻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有若行屍走肉,代表心靈已緊緊封閉。這是由於生活長期處於不如意的狀態,感到長期被壓抑卻又苦無出口而形成的僵局。
這時候應尋找心靈嚮導,可能是透過輔導、宗教,沿著成長的路回顧一下,是從何時開始這種狀態,找出自己是從何時開始,選擇了放棄「改變」?如能對人生有新的理解、體會,可能會發現,讓自己「悶」的,不是別人、不是世界,而是自己的心。也無需因此而追悔,重要的是,認清「悶」的本質,努力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避免「小悶」進化至「大悶」,這不正是人生的真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