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親密的陌生人

上兩次我在這裡通過介紹不同的方法,跟大家談論了如何由細節入手,對自我以及我們所身處的群體,作出仿如客體般的深細理解。然而,不管是自我了解,還是探究我們跟其他人所分享的「共業」,「我」總是其中的一部分,無法完全置身事外。不過,更多的時候,我們都在「我—他」的關係中,嘗試理解另一個「他人」。而這一個「他人」,一般來說都是陌生的,不管是社會交誼場合所碰到的陌生人,還是社會研究中的考察對象。美國著名歌手Tom Waits有一首叫I Never Talk To Strangers的歌,最後便精警的提到﹕「That we’re all just perfect strangers/As long as we ignore/ That we all begin as strangers/ Just before we find/ We really aren’t strangers anymore」。事實上,現代生活的其中一個特點,就是陌生人遍佈四周。於是某著名便服制造商,便曾經選擇了以「沒有陌生人的城市」作為宣傳標語,而「陌生人」亦成為了我們好奇的對象。上至政要,下至基層社群,以至0靚模的生活,都成為了我們頭等的獵奇目標。

但「他人」一定是陌生的嗎?又或者反過來問﹕我們到底又有多理解我們身邊的人?記得許多年前,我曾經跟一批文憑課程的學生做過一個習作,而習作的題目正正是「陌生人」。根據習作的規定,她/他們需要大約在一個月的時間之內,接觸與認識一個她/他們心目中的陌生人,並創作一個相關的作品。固然,有同學選擇了我們一般人心目中的陌生人,但在我的鼓勵下,也有同學選擇了祖母、朋友、舊同學等看似亳不陌生的陌生人。例如,有同學選擇了她居住的地方附近、伴著她成長的一間照相店的老闆。到最後,她因為這一份習作跟這位小店老闆加深了彼此的認識,而她亦取得了對方的信任,用他一直給她拍証件照片的照相機,反過來給他拍照。有同學則選擇了重新認識因為成長而漸漸減少見面的祖母。在重新認識的過程中,這位同學決把祖母帶回她從前帶他去遊玩的地方,讓開始不大記得東西的祖母重遊舊地,重拾記憶。

其實,我們都是自己的陌生人,而包括陌生人在內的他人,往往也是我們自我的一部分。所以,認識他人與認識自我,往往是同一件事。但更重要的是,在這些作品中,跟佛教對自我與世界的細緻考察相似,知識的追求不單為了「八卦」,也不單為了純客觀的學術探討,而是為了改變我們自己,以及我們跟周遭的「他人」的關係。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