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行屍走肉

(圖:www.telegraph.co.uk)

《行屍走肉》(The Walking Dead[1]自2010年在美國電視上映,七個季度以來一直大受好評,是眾多喪屍片集中筆者的唯一推介。作為一個有深度的人,筆者主觀上覺得你咬我丶我咬你的喪屍片好膚淺。《吸血新世紀》(Twilight[2] 成功突圍而出吸引大家的興趣,亦要有型男美女和浪漫愛情故事配襯。還記得有一晩太座大人開始看《行屍走肉》,主角既非大明星,又不是型男美女,我的第一反應就是不看。後來有機會一看卻竟然欲罷不能,這幾年一直在追。

劇集開始時講述副警長Rick Grimes一日從昏迷中甦醒過來,在病房叫護士醫生無人回應,無可奈何走出病房,越行越不對勁。他終於明白到外面世界已被行屍佔據,人類在劫難逃。整個故事以Rick和其他倖存者的求生故事為主軸,它的成功除了是特技效果逼真丶故事情節懾人之外,最吸引的還是通過人物角色,帶出倖存者人性的光輝和陰暗。

喪屍之「喪」在於其行屍走肉:它們人性已失,除了咬人之外沒有生存目的。吸血殭屍以吸血續命,但喪屍不咬人不會死,被咬的人卻會死。從佛教的角度,人之所以不同於喪屍,人對五蘊的執取是關鍵。一日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為比丘說法[3],佛陀說,我們的物質「色」身並不是「我」,如果色身是能作主的「我」,那在這個色身就不會有病有痛苦,「我」亦毋須希望色身這樣丶希望色身不要這樣,而其餘五蘊中的受、想、行、識亦一樣。佛再問比丘,那「色」是恆「常」不變的還是「無常」的呢?佛陀解釋說色是「無常」丶是「苦」,會「變易」,而其餘五蘊亦一樣。修行人應如實觀察,明白五蘊並非是我,但又不能說離五蘊有我,或誤以為我中有五蘊丶五蘊中有我。佛陀教導大家如果能明白五蘊並非是我,亦並非為我所有的外物,那還有甚麽值得我們去爭去取?如果毋須去爭就不會有所著,被所著的境與物影響我們。

如果能夠做到「無所著」,就能夠進入「自覺涅槃」的大聖人境界了!對一般人而言,佛陀的道理仍然是「好貼地」。因為如果連五蘊都不是我,那名譽丶地位丶金錢更不值得視之為我,又或是我可以託付的「我所」。在市場經濟裏,成功名牌的塑造已經不單只是靠功能丶質量或價錢,更重要的是價值觀和身份的象徵。因此,有公信力的代言人身價不菲,如遇上醜聞後又身價暴跌。正如一段感情日積月累,我們的生活丶自信和意義都建築於對方的認同一樣。如果以為男(女)朋友是我,那分手後我又是誰?為何他(她)不聽我講?如果他(她)與我無關,為甚麼我的情緖又會受他(她)影響?究竟手機是不是「我」?如果是我,為何常常要升級丶換機?如果不是我,為何忘記帶手機總是讓人心緒不寧?更複雜的是:虛擬世界上的我又是誰呢?在遊戲中訓練精靈過關斬將的我,和現實生活中的營營役役的我又有何分别呢?

我們的生活雖然離不開物質的支持和享受,但是正如「行屍走肉」中所揭示,人與喪屍的分别在於人性的光輝:友情丶善良丶堅毅丶智慧等等。如果我們做不到菩薩照見五蘊皆空的境界,或許我們可以善用五蘊。如果在消費經濟中漫無目的地丶盲目地去消費(不論是基本需求的丶高層次的,還是虛擬的消費),我們很容易墮入喪買丶喪食丶喪玩的境地而不能自拔。


[1] 另譯《陰屍路》。

[2] 另譯《暮光之城》。

[3]《CBETA 電子佛典集成》大正藏 (T),第2冊,No. 0099,第2卷,《雜阿含經》卷二,三三 (http://tripitaka.cbeta.org/en/T02n0099_002)。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